中国口味
2019-03-27 12:40 来源 : 深圳商报 作者 : 林殿理
有时跟酒行业内的人士探讨什么样的酒适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对方常会脱口而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说法——“符合中国口味”。如果进一步问什么是中国口味,对方多半会说“不酸、不涩,带点甜”。这样的形容,跟市面上那些常见的,而且令人难以兴奋的入门级别酒,似乎是蛮符合的,难道国人的口味就这么简单吗?
如果不谈葡萄酒,你会发现一百个中国人就有一百种不同的口味偏好,而且每个人的喜恶可以有相当精细而明确的差异。比如同样说辣,四川、湖南和江西的菜,辣的方式都不一样,甚至光是重庆和成都的麻辣锅,辣的方式就已经有明显的不同。再展开来说,八大菜系从清淡咸鲜到浓油赤酱到重油重辣,都各有众多拥护者,而且还有很多人是可以同时喜欢好几个不同菜系的,所以要笼统地说中国人就适合“不酸、不涩,带点甜”的“中国口味”葡萄酒,似乎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再以中国白酒为例,白酒虽然酒精度高,但还能细分成馥郁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凤香型、米香型、芝麻香型和兼香型等多种形态,可见中国人的味觉经验不仅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完善,而且还有很大的包容度,因此如果简单粗暴地归纳说中国人就适合甜美不酸不涩的葡萄酒,那实在是太懒惰。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葡萄酒的味道,好的葡萄酒跟好茶一样,讲究的是品种与产地风土条件的表达,有的酒本来就该是高酸度的,例如德国雷司令、法国夏布利干白或新西兰长相思干白;有的酒本来就该是重单宁高涩度的,例如意大利巴罗洛、波尔多波亚克村或西班牙的斗罗河谷干红。它们本就是以各自的招牌特色享誉国际,可曾见过它们为了迎合欧洲、美国、亚洲等各国市场去调整成不同口味?会为特定市场调制特定口味的酒厂并不是没有,但那种就属于不重视风土呈现的低级别工业化产品了,就像在美国的熊猫连锁中餐馆迎合美国人口味做的菜,让许多美国人来到中国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过去吃的一直是假中餐。
许多初接触葡萄酒的消费者,确实会因为它有其他酒类里没有的单宁和酸度,而产生不适应或排斥感。然而,这是可以通过挑选特定产区品种,调整饮用温度,以及搭配合适的食物一起饮用而大大改观的。我们应该把怕酸怕涩以及喜欢甜味的情形认知为“初学者的口味”,而非“中国人的口味”,因为一旦他们对葡萄酒的经验丰富起来,每个人还是会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特定类型葡萄酒,即使它们比较酸、比较涩,甚至偏苦。所以我认识的许多中国葡萄酒爱好者,他们的最爱可能是香槟,可能是雷司令,可能是意大利酒,也可能是加州酒,非常多样,没有规则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