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惠:毁掉企业的不是市场而是用人不当
2017-09-01 09:36 来源 : 红兔书院 作者 : 王德惠
企业之死大多不是市场造成的,将领指挥失误往往会造成全军覆没,企业用人不当往往会毁掉大好前程。
企业做不好的两大主因:一是决策失误;二是用人不当。企业本身没有生命,有生命的是人。只要有远见、有创新、有执行力的人在,企业就有希望。反之,好企业也会死掉。
认识一个进口葡萄酒企老板已经有很多年了。人很有能力,企业从0开始,做的不错,八年左右时间,已经达到了上亿的规模。但最近这两年,经常聊天的时候,感受到他的困惑。以往的老员工,有些人的人品非常好,也非常忠诚,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但能力跟不上了,到底要不要重用?其中有的重用之后,影响了企业发展。有部分是后来到公司的,能力比较强,但人品在老板看来有点问题,让老板有些担心。曾经安排过不同的人员一起负责,结果经常搞不到一起去。也曾经花高薪聘请了总经理,也一度放权,但效果还是不好。所以,很头痛。现在的市场不仅有些萎缩,部分市场还很危险。
当然,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常见的。而且原因一定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姑且不来评价。我只是有感而发,谈点想法。
更多的时候,很多企业死并不是死在战略上不行,而是死在了“人”上。如何识人、用人,如何管理,是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
企业小的时候往往老板身兼多职,名义上是老板,其实也是业务员。企业大了以后,老板自己已经顾不过来,原有的兄弟们也很难应付诸多局面。人员要增多,矛盾也随之而来。特别是老人和新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往往都是令人头疼的。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很多企业擅长研究战略和营销,却经常忽略用人和管理。可是,做得好的企业,不断成长的企业,解决好管理问题特别是用人问题,却是真正的成长核心所在。
1985年,因与管理层的分歧乔布斯离开苹果,随后创立了电脑公司NeXT。1996年,乔布斯将NeXT出售给苹果。1997年前的苹果公司很糟糕:公司股价从1992年的每股60美元,跌至1996年年底的每股17美元,年销售额也从11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市场份额更是从原本领先的12%跌至4%。而且这一颓势似乎仍要持续下去。然而,乔布斯重返苹果担任顾问, 1997年,乔布斯被任命为苹果临时CEO,1998年苹果推出iMac。2000年乔布斯成为苹果永久CEO,乔布斯把苹果公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历史上的历任皇帝,用贤臣、重能人者无不兴旺发达;反之,无不走向没落。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知人善用,广开言路,选贤任能。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能成大事者必以用人为先。
每一个企业都不会永远高速成长,也不会永远顺利发展。市场上的沟沟坎坎每天都会面临,用不着天天谈谈战略、谈营销,但管理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而如何识人用人便成为真正的关键。
从用人不当上看,有“原则性”用人不当和“方法性”用人不当两大类型。从管理上看,关键在于如何“选拔”和“使用”。
万达有《万达工作法》,从用人、养兵、执行力、治腐等方面逐一切入,也是王健林的管理精髓。
在选拔干部上,华为有四点原则:华为干部不是终身制;公司不会迁就任何人;绩效考核末位淘汰日常化;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在华为看来,公司是一定要铲除沉淀层,铲除落后层,铲除不负责任的人,一定要整饬吏治。对于一个不负责任而且在岗位上的人,一定要把他的正职撤掉,等到有新的正职来时,副职也不能让他干。对于长期在岗位上不负责的人,可以立即辞退。若不辞退,这个队伍还有什么希望呢?若你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你就不会有希望。没有一个很好的干部队伍,一个企业肯定会死亡。
总会有一部分人受委屈,真正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后如何能做大梁?
虽然我们还原不了历史,版本也有很多,但单就使用马谡事件来看,失守街亭,损失重大,看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都存在用人失误。
任正非说:“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企业文化是硬币的两面,从企业诞生开始便存在了。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管理制度就是最直接的体现。而体现在用人识人上,到底如何处理“人品”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呢?或者说,如何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呢?
蒙牛的牛根生曾说过:“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但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
纵观中外企业,仅仅依靠“忠诚”二字,仿佛能够让企业腾飞的少之又少,更多的反而是鸡飞狗跳。
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一般而言,真正有才华的人,应该是非常勤奋努力的,应该是具有自律精神的。否则,才华从哪里来?至于性格问题,的确是有些复杂。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在公司里混了多年,能力都没有见长,那么,人品是否值得怀疑呢?如果一个人的人品非常好,能力是否也会不简单?这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即一个人的才学是其德行的资本,而一个人的德行是其才学的统筹。在司马光的说法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人也;德大于才谓之能人也,才大于德小人也。从孔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德才兼备是非常难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张“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其实是徳为先的。
《论语》里最脍炙人口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孔子的德才观。
马云说:人品第一、态度第二、能力第三。柳传志曾经谈过九种人具有领导气质,十种人不适合做管理者的文章。 我觉得还是唐初魏征说得好:“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即认为德与才的关系要依环境而定
人品到底怎么衡量?这是个难题。一个人很听话不见得不做坏事;一个人很忠心,不见得孝敬父母;一个人乐善好施,不见得不拉帮结派。
实际上,历史上有多少人在高喊为民除害其实质是在铲除异己?这是人品好还是不好呢?
看来,关于人品,的确不好评价,最多只有现世的标准。关于能力,也不好评价,不同的环境和平台,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看来,人品和能力不能脱离,讨论一个人的人品时,不能脱离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否则就有偏颇。
任何企业都需要用“四层”来看人才:能力、德行、胸怀、价值观。基层看才能,中层看德行,高层看胸怀。但不管那一层,都必须和企业文化相融。
曹操用人善用利益,刘备用人善用亲情。都有其道理,但利益会缺少温情,亲情会滋生腐败。所以用人必须具有“多元复合性”,这必须要配合企业文化建设。其中,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你每天都要做决策,无论大事小事,公司的事还是生活上的事,都需要决策。可以说,成功与失败都是决策的结果。
很多人面对选择,无奈、犹豫、不知所措。甚至做了决策之后,后悔不已,深陷焦虑。
做决策最重要的靠什么?数据分析?头脑风暴?犯错误的资本?当然,这都取决于你的判断力。
但判断是怎么来的?判断力取决于什么?经验。是的,你的阅历、你的经验,会让做出不同的判断。但是,即便都是很有经验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不能仅仅说,是因为经历不同造成的。
更重要的是:你的价值观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有了它,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做“乐”,什么叫做“苦”;什么是“多”,什么是“少”;什么是“给”,什么是“取”。
态度是根本,人品是原则。很多人不能成事,是缺乏认真刻苦、深入钻研的工作态度。人都有嫉妒之心。很多下属是不能容忍老板请比自己更高的人的。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己受到重用,即便他的能力一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拉帮结派、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个人利益,表面坦荡荡,内心脏兮兮。
彼得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达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岗位上。所以,如何让每个人发挥才能做到最好,的确是要“适才适用”。这是领导者的艺术。这必须要在企业内部构建人才的“新陈代谢”的机制。
过去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现在是“用人要疑,疑人还要用”。只不过之“授权”和“监督”两者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不想让下属赚钱的老板不是好老板,不想多赚钱的下属也不是好下属。正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但是,士兵毕竟很多,将军只有一个,不是谁都能当上的。所以,构建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当将军的平台,给予每个士兵以希望,这才是最好的发展空间。
往往酒企的创始人都是控制欲极强的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参与。企业之初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大了以后,如何权衡“务实”和“务虚”?这是个命题。
那些依靠自己和一帮兄弟打拼发展起来的企业,一定要用正义的理性把友情的野性驯化,否则是难以做大。
我们虽不可能做到无私奉献,但需要仁爱和诚信。最后,我只想说: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