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乎,所以不舍得群发短信给你!
2017-02-03 13:59 来源 : 酒兔围 作者 : 王德惠
其实,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虚伪。因为,虽然我从不群发短信,但对自己很在乎的人我几乎也从不发短信。
但为了礼貌,当然有一部分是真的情义,我几乎要为每一位给我发短信的人回复,而且是一一回复。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刚刚费了很大的劲回复了1000多条信息。
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在春节这样的节日祝福你的人,都值得你回复。只不过,有时真的很累,但其实内心依然很高兴。
短信的哲学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很注重其中的技巧。例如有的朋友,一定会在短信的前面加上你的名字,这是为你写的,即便其他的内容雷同,但至少具有专属的心意表达,这样的短信,是有温度的。
个别的还会附上一个红包,你真的有点不敢接受,但一切的心意都在里面了。
越是好朋友、越是领导,要么不发短信,要么短信非常简短,绝不拖泥带水,干净利索。
大部分的短信,也可能是自己写的,也可能是从网上下载的,一大推的祝福语,其实也很好,只不过你感受不到温度。
最让人嘀笑皆非的是一看就知道是群发的信息,甚至里面有的后缀或者部分内容还没有改过来。但为了节日的礼貌,我还是一一回了。
其实,也真的挺累。
有效到达,无效社交。
从短信的角度看,是送达了。但从社交的角度看,很多是无效社交。由于中国是典型的“关系主导”的社会生存哲学,所以,很多人还是非常渴望能够维护和所有人的关系往来,特别是很多做业务的。希望能够通过短信增进了解,加深认识,维系关系。
然而,这个度是要把握好的。一旦把握不好,就会演变成一场游戏,一场成年人之间主动营造出来的相互惦记的游戏。
20年之前,刚刚踏入社会,那时还没有微信,甚至很多人还没有手机。大家只能见面时候寒暄。后来有了手机,于是短信增多了,现在的微信就更加方便了。但由于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热衷于此了。
以往,我也有过这种心理:利用短信增加彼此的共识和认知,加强感情联络。那时,真正以朋友圈为荣,以为朋友多了就有好酒,到哪都能吃得开,很多事情都能办。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想想,不熟悉的就算了,真的,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的心意,只是觉得平时很少来往,突然给别人发一条有些冷的短信,也没啥意思。因为,未来,很多事该咋办还是要咋办。
其实,几乎所有人我相信都能看到这一点,但主要还是因为“人脉”二字的缘由,希望未来有所交集。但这没有什么对错之分,量情况而行吧。
学会断舍离,注重真情意。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每个人的家里都有很多书、衣服、各类用品,很多人不舍得丢掉,即便多年不用了,甚至物品已经过时、变质。
山下英子提出的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去多余的废物;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延伸来说就是: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不管东西有多贵、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其实,引申到人际关系中,就是学会断舍离,不去刻意迎合所有的人,迎合你并不喜欢的人,刻意在意对你而言可有可无的人,而应真正的去重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最在意的人,真正让你心动的人。
当你能够做到主次分明,亲疏有别的时候,你的圈子就会变得非常干净,非常简洁,你一定就会觉得没那么累了。
现代人都非常聪明,人与人之间一方面是利益上的关系,另一方面,谁好谁不好,每个人心中都是基本上有数的。
断舍离这本书当年之所以风靡,就是因为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就连意识都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改变了。于是,我们放下那些不需要背负着的思想包袱,更加轻松地生活和工作了。
其实断舍离不是简单地理解成“现实主义”,而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的哲学。
黏住人不如影响人。
张小龙在谈到产品开发时说: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这和很多人经常讲要黏住顾客是有不同理解的。
产品用完了当然是要走的。你到一个理发店理发,理完了当然要走。但你愿不愿意再来这里理发,就要看这家理发店的技术怎样,服务怎样,体验怎样,性价比怎样等等。如果都很好,你还会再来。如果不好,光靠服务人员的献殷勤,也是没用的。
所以,黏住顾客不是目的,给予顾客最好的价值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朋友圈也是如此。
有时,有人在朋友圈不断发广告,会让人很反感,甚至想直接拉黑或屏蔽他。有的业务人员不断一对一发同一种信息例如参加某某培训会、讲座等信息,我也会非常反感,很多时候是出于礼貌,不好意思拉黑,但基本上是不看的。
但很多人是玩“概率的”,反正手机里有5000个朋友,你没有需求,可能别人有。但我相信,这样的方式,从逻辑上看似是成立的,从结果上,一定不会太好,甚至适得其反。
真正能够影响别人的绝对不是赤裸裸的广告,而是基于情感、态度的正能量。然后,深谙顾客的心理,保持着良好的距离,站在对方的角度,展现你的魅力。
做最有效率的自己。
由于现在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普及,所以,“机不离手”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的大部分碎片化时间,都用在了手机上,而且主要就是用在了微信上。很多人原本没有时间,也善于挤时间,把时间碎片化了。只要一会不上手机看看,就像丢了魂一样,典型的手机微信综合证。
我们已经被手机、被微信绑架了,只不过,我们还乐此不彼。
所以,你好像知道了很多信息,好像了解了你所有朋友的动态,你好像无所不知了。于是,你也失去了真正深度阅读的习惯,失去了深度思考的习惯,变成了一个信息的机器。
于是,时间一长,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工作效率、你的能力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你的生活在便利的交往中,变得丰富而简单。终于有一天,你发现,原来天下最LOW的人就是你。但你还是禁不住,依然还在刷刷刷。
其实,你要明白,凡是在网络上经常写东西的,往往能力真的越来越强了。相反,天天看东西的,我相信你的能力未必真能提高,甚至相反。
“标题党”往往具有欺骗性。但没办法,标题不吸引人,你就不会打开看。当你每次都根据标题的吸引人的程度来决定是否打开,然后又希望看到很逗比的内容,或许,你的浅薄之路也就从此开始了。
如果你的知识结构不是建立在系统化的底座上,那么等同于沙漠中盖房子。而我们已经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越是有深度的文章,越是值得你思考的文章,你越不爱读,因为你觉得它无趣。
我们越来越难以看到每天捧着一本书,认真地思考与阅读,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进行深度阅读了。
其实,这个时代,无论你看多少文章,无非你要做好的就是三点:一是对细分行业的专注力;二对知识解构与重组的能力;三是创新力。
以前的文章我讲过这个话:
我们更要记住,越是在这样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你要做的不是吸收更多的信息,而是善于删除无用的信息。
效率,是你能够走向成功的关键。
当然,不管怎么说,如果你的朋友给你发来了节日问候,你还是要回一下的。这不仅是礼貌,也是一种鼓励。但如果你不熟悉或根本都不认识,那就算了吧。对方也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