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到了抱团取暖的时候了

时间 : 2016-09-13 16:35 来源 :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作者 : 易黎编辑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刘树琪在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上的讲稿摘编

118.jpg

  河西走廊在中国的葡萄酒产区当中是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是葡萄酒文化积淀最深的一个,“葡萄美酒夜光杯”誉满中外。这个区域又有独特的风土条件,还是冷凉地区,适合于有机葡萄的生长,也适合于像黑皮诺这种名贵葡萄品种生长。打有机葡萄酒品牌在全国也是率先开展的。在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异军突起,尤其是在优质葡萄基地的建设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已达30万亩,占全国的18%,这是来之不易的成就。所以我们也衷心期待着河西走廊这个优秀产区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借助一路一带的大战略,秉承着开放的优良传统,重新崛起,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成立中国葡萄酒产区联盟的倡议,我非常赞同。最近几年葡萄酒产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是来自国外葡萄酒的激烈竞争,还有国内严控三公经费,整个产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时期。一系列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共同的机遇,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诉求,使各产区都有加紧合作交流的强烈愿望。这次会议能够提出一个产区联盟的概念,抓紧促成产区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 通过产区联盟,可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高歌猛进的十年之后中国葡萄酒行业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些新常态有什么特点,全行业怎么去应对,需要形成共识。新常态面临着产业转型和动力转换,面临着去泡沫和深度调整。在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怎样看未来,怎样坚定我们的行业自信和产区自信,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毫无疑问,研究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80后9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形成了庞大的葡萄酒新锐消费人群。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城乡葡萄酒消费也在快速增长。经过这一轮的深度调整,下一个黄金十年到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不能因眼前的困难而动摇信心,这是一个重要的共识。另外,还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靠什么去迎接这黄金十年?靠原有的思维模式、营运模式是注定不行的,必须来一个脱胎换骨,使我们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根本解决泡沫化和非理性的发展。当然这个转调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说,要高度重视个性化的问题,全国各葡萄酒产区同质化非常严重,在排浪式模仿式消费终结、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崛起的时候,我们各个产区没个性,企业产品没个性,也就没有竞争力。再就是性价比的问题,我们和国外葡萄酒的竞争为什么这么惨烈,就在于我们竞争力还不强,最主要是性价比没有优势。同样的产品,我们的价格高昂,同样的价格我们的产品比人家质量低。还有一个创新发展的问题,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和营运模式的创新等等,大家的创新发展的理念还远远不够,需要形成广泛的共识,更好的应对新常态,适应转方式调结构,更好的提高我们行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各产区联手,加强交流,凝聚共识。

第二,切磋交流,推进创新。

  我们要迎接下一个黄金十年,就要实施国家提出的创新战略,创新要抓细抓实,就是通过创新真正按自然规律,按经济规律,来提升我们产业的竞争力。现在我们很多创新的基础工作严重不足,不用说新产区,就是老产区,对我们每个大小产区的风土条件,如土壤、气候和历史文化条件缺乏研究,许多基础数据若明若暗,似是而非。我们要创新应下气力去研究风土,包括小到每一个酒庄,大到每一个产区都要下气力把风土研究清楚。除了风土之外,那就是在这样一个风土条件下,到底适合哪些品种,哪些品系。建国之初我们从苏联东欧几个国家引了大批品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各个酒庄和各产区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引种,又引了这么多品种。因此,各产区要加大品种品系选育力度,选出适应各自区域的品种,特别是从这些名种当中筛选出一些优良品系,特别是抗寒、抗旱、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以适应产区发展的需要。另外,每一个品种品系在每一个产区都要研究它适宜的栽培管理模式,因为我国葡萄产区最重要的问题,一个是雨热同季,一个是北方地区的埋土防寒,这两个特点严重限制了葡萄的栽培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欧亚种葡萄在中国产区不是最适宜的。但我们靠创新,已经有了很好的成就,下一步就是要针对我们的产区特点,葡萄的品种特点,选育适宜的栽培管理模式,包括它的架势,也包括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等,都需要下功夫。叧外,创新是系统工程,创新离不了人才,离不开教育,河西走廊就有很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甘肃农大,这些团队也比较强。

第三,建言献策,营造环境。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到今天,行业之内有足够的认知,产区政府对这个产业有足够的认知,但是从全国来看,真正对这个产业认的知还非常有限。在国外,葡萄酒行业其实微不足道,但被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美国加州有两谷,一个是硅谷,一个是纳帕谷,把葡萄酒发展摆到了像IT产业一样的位置上,而且做的有声有色。但我们国家,葡萄酒还没有真正上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扶植政策少,而税负又高,我们把它当作工业品,甚至把它当成奢侈品,不仅收增值税所得税,还收消费税。葡萄酒这个产业,从来都是需要政府主导的,它是食品,又是农产品,在所有适合酿酒葡萄栽培的地区,葡萄酒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它使农业可以强起来,农民可以变成产业工人,而且是西北地区解决荒原旱原戈壁滩的资源化,解决生态问题的一个有效的举措。所以我们一定也争取纳入国家战略,一是国家大政策当中都有对葡萄酒产业利好的一些政策,我们要主动研究主动搭车,作为地方政府来说,我们要打包来争取国家的相关政策。另外,作为地方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整合各种资源,优先扶持,保护和推动我们的产业发展。我们要有行业的声音,让决策层知道,让社会各界知道,甚至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现在我们产业的声音是很微弱,很多时候我们的活动是在圈内,是一个小循环,仅在自己圈内循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形成共识。为什么产区联盟能够更多的建言献策,更多的为我们整个产业营造环境呢,因为各个产区都是作为一个地方党委尤其好多是省一级的党委和政府,地区一级的党委和政府,县级的党委和政府,这几级政府如果是形成共识,积极建言献策,可能加速的使一些政策进一步到位,事实上,我们看到国家这些年也是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前些时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个专家组到烟台几个产区搞调研,也是想着听听行业的声音,从国家层面来支持这个行业。                                     

第四,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因为葡萄酒这个行业没有那种门户之见和小家子气,一定得开放与包容,我国的各个产区也一定要以开放、包容、合作的心态和方式加强合作交流。每个产区都有个性有特色,也就是费孝通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家都要推荐自己的产区,但是不要去否认别的产区,因为其他产区都有特色,风土多元形成个性化的品种,满足于个性化多元化的市场。所以各个产区要加强合作,最重要的,要搞好产学研创新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葡萄酒分会,是一个全国性的葡萄酒学术组织,今年六月份成立了,所有全国的葡萄酒高等院校,所有的研究所、研究院,所有骨干企业的研发中心都是这个学会的成员,学会也是致力于为全国的行业提供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等这几个方面,还有国际学术交流等服务。我们的高等院校联手,集中全国的力量,共同去攻关。另外还有制度建设,各个产区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国外无论是新世界旧世界,最终都要规范产区保护个性,这就离不开法制和规章标准,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法定产区制度。它有组织架构,有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做支撑,然后从产区抓起,逐步上到国家层面,这点各个产区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每一个产区要想在未来产区竞争当中有一席之地,甚至捷足先登,一定要在法定产制度上率先走一步。我们葡萄酒学会也集中了一部分专家在加紧前期基础研究,当然这个制度要建立在各个产区创新的基础上,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个事情五年之内就能有一些初步的架构,十年之后恐怕中国的法定产区制度一定要建立,各个产区一定要奋勇争先,我想这个方面加强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新闻评论

    热门点击

      最新报道

        加入酒庄列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