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酿笔记(六十六)——跟随大师的脚步(四)

2016-08-09 14:18 来源 :  李春光葡萄酒工作室 作者 :  李春光

  本期笔记和我一起继续跟随大师的脚步探索葡萄酒的奥秘吧!

094443658.jpg

  宁夏的上个榨季,短短两周降水达200mm,使得很多地块的霞多丽颗粒无收。十月一号前后的降水,又使很多酿酒师陷入难以判断采收期的境地。米歇尔?罗兰也有过这样的遭遇,来看他如何解决。

  经过多次讨论以后,我们大家一起决定在葡萄藤行间铺上塑料防水布保护土壤,避免雨水渗透到地里,正是因为过量雨水被葡萄藤根吸收造成有损质量的葡萄汁稀释。当时真是绝妙一招,因为后来在8月20日,开始铺盖防水布的那天,到1999年9月27日,葡萄采收开始的那天,老天降下了150毫米的水。

  经过防雨布遮挡的这片葡萄藤明显好过那些没有的,但是这么明显的结果并没有让人信服。我们的公务员们,总是那么有效和明智地职责我们“变更了风土”,强令我们放弃使用产地标示。所以我们当年生产的是餐酒。与制定法律法规的那些愚蠢的人做斗争会强化我们的信仰。智慧与行政管理,可以说两者共存是很困难的。

  还有冰雹对葡萄酒的质量有多么严重的影响?米歇尔?罗兰曾组织了一次盲品会,他是这样描述结果的:

  区分是否被冰雹袭击过并不是特别容易,酒庄庄主们带着安慰离开了。其实只有那些位于“龙卷风眼”中的酒庄的酒可以大概能区分出来,单宁更粗糙、干燥,算是这个灾难后遗症的特点。

  我曾经在笔记里说过葡萄的采收,也说到葡萄采收机,来看看大师对采收机的看法:

  1979年,带着好奇和担忧,我们看到了最初的葡萄采收机。我们还没意识到葡萄采收机对未来葡萄质量方面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采收之后的入料,我也在笔记里写过,大师对此也有话说啊。

  翻斗车:车上的钉子会划破果实。

  经历了那些无论是对葡萄还是葡萄酒的黑暗年代,在采收季,大家也开始大量使用板条箱了。

  葡萄汁(浆)通过直径很小又很长的管道体系被泵到酿酒的容器里。

  另外一个创新:将采收后的葡萄分配到不同容器的导管体系长度缩短,尽量减少弯度,这样可以避免果实在滚动进入容器前的摩擦,减少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我曾经提到,我在智利看到阿尔帕塔(Clos Alpata)的酿制,用的是人工脱粒,当时被“雷”到了。那时,还不知道这是米歇尔?罗兰的创造,在这本书中又提到这种方法。

  人工脱粒,人们能听到“完全疯狂”“疯了”“纯粹是为了市场宣传”之类的话。“为了进一步提高克莱蒙教皇城堡的酒的质量,还该做什么?”“最理想的状况是用人工细心地将葡萄颗粒从葡萄梗上摘下来,然后小心地放到酿造罐里。”这种人工脱粒工艺有很多优点:没有在采收时被压碎的葡萄粒,没有被氧化---因为果实还是完整的。传统的挑选会产生3%的损失,而光学挑选会达到5%的损失。事实上这些技术手段比人工要更昂贵。但是在这么明显的问题上,实际也需要多年人们才能理解:减少对果实的折腾就是减少对品质的破坏。为了能保证果实的最佳状况,果实不能经过过多的处理,目的是为了保证果香潜力。

  大师比我们高明的地方还在于他比我理性,我们也曾遇到相似的难题,但往往会慌了手脚,听完大师这么理性的描述,我们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

  大师


发表评论

      作者介绍

      李春光

      李春光(Panda Lee),国家一级酿酒师、国家高级品酒师、现代酿酒技术工程硕士、中国食品协会国家级葡萄酒评委、国葡中心国家级葡萄酒专家评委。从事葡萄酒行业17年,曾服务于世界500强——中粮集团,为其旗下长城葡萄酒核心酿酒师,累计酿酒4亿瓶。现为法国知名酿酒技术团队OENOTEAM唯一中国酿酒专家,在国内外多家知名酒庄担任酿酒顾问。2014年7月扎根浙江,创办李春光葡萄酒工作室。2015年5月起开始创作《飞酿笔记》,被国内各大知名网站争相转载。

      2015年,其指导的多家酒庄相继荣获柏林葡萄酒大奖赛金奖、贺兰山东麓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优质葡萄酒挑战赛品质卓越大奖、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等殊荣并被选入素有“法国葡萄酒圣经”之称的《贝丹德梭葡萄酒年鉴》。

      作者其它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