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飞酿笔记(四十五)——“中性”白葡萄酒

2016-04-19 15:07 来源 :  乐酒客lookvin 作者 :  李春光

  在中国葡萄酒兴起发展的这几十年时间里,最少有两次“白葡萄酒热”,我就赶上了一次。那几年公司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做了很多干白,甚至在总产量中占到30%,那么大比例的干白,没有很好的原料去支撑,只能生产出我们称之为“中性”白葡萄酒的产品。而如今,干白葡萄酒再次处于低潮。写这篇笔记的目的,不是想告诉大家如何酿造“中性”白葡萄酒,而是想引申出后续文章中的如何酿造高品质白葡萄酒。

   “中性”白葡萄酒不含有特殊的品种香气,只有新鲜的葡萄酒发酵香气,主要来源于酵母代谢产生的脂肪酸的乙酯和高级醇的乙酸酯,通常是用澄清汁子低温(16~18°C)发酵获得。这些发酵香气组分存在于所有的“中性”白葡萄酒中,它们不足以给酒带来特别的香气且不稳定,但是因为其含量相对较高,很容易被气相色谱检测到,因而过去发酵香气对白葡萄酒香气质量的贡献被放大了。

  “中性”白葡萄酒往往在酒精发酵结束几个月就装瓶,其酒精度不高,没什么苦味,香气易消失,适合在一年内喝掉。在这些白葡萄酒“饮料”中,你找不到特殊的品种香气,也谈不上风土的表达,它们通常用高产葡萄来酿造,如常用来酿制白兰地的白玉霓,我甚至用高产的龙眼、佳丽酿做过。不幸的是,有些名贵的葡萄品种也会酿出“中性”白葡萄酒,这可能是由于过度高产、不合适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等原因造成的。比如赛美蓉在亩产超过400升汁子时,或者常相思在澳洲这样过热的产区,若不控制产量,也会产得“中性”葡萄酒。中性葡萄品种骨子里的缺陷,没有任何酿酒技术能够弥补。可即使这样,“中性”白葡萄酒也有其被欣赏的一面:它的酸往往很清新,适合解渴,而且由于装瓶时含有二氧化碳(0.6~1g/L),会更加强化新鲜酸的感觉。

   从“中性”白葡萄酒引申开来,在白萄酒的世界里,我们衡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品种香气的细腻、复杂和浓郁程度。白葡萄酒的个性来源于品种的表达,更准确地说,她是特定风土的特殊香气的体现。大家普遍认可的是干白葡萄酒的香气主要来源于一类香气,即葡萄品种的香气,即使这些相关的挥发性物质未被全部鉴定出来,并且从葡萄到酒中的转化机制也未被完全认识。当然,品种香气也不是干白葡萄酒的唯一特征,我们常用的质量特征还有酸度与柔软度的平衡感、体积感、结构和密度感以及凝缩感的持久性。

   酿造高品质干白葡萄酒时,葡萄的健康状况和成熟度是最基本的采摘标准,而采摘时间和方法(人工采摘或机械采摘)会大大影响到这两个因素,这也是两个很重要的间接影响因素。我们在《白葡萄酒的酿造哲学》中也提到,白葡萄酒的酿造功夫要下在前期,所以我们后续会从收获的层面出发,大篇幅地去讨论前期的重要影响因素。

发表评论

      作者介绍

      李春光

      李春光(Panda Lee),国家一级酿酒师、国家高级品酒师、现代酿酒技术工程硕士、中国食品协会国家级葡萄酒评委、国葡中心国家级葡萄酒专家评委。从事葡萄酒行业17年,曾服务于世界500强——中粮集团,为其旗下长城葡萄酒核心酿酒师,累计酿酒4亿瓶。现为法国知名酿酒技术团队OENOTEAM唯一中国酿酒专家,在国内外多家知名酒庄担任酿酒顾问。2014年7月扎根浙江,创办李春光葡萄酒工作室。2015年5月起开始创作《飞酿笔记》,被国内各大知名网站争相转载。

      2015年,其指导的多家酒庄相继荣获柏林葡萄酒大奖赛金奖、贺兰山东麓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优质葡萄酒挑战赛品质卓越大奖、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金奖等殊荣并被选入素有“法国葡萄酒圣经”之称的《贝丹德梭葡萄酒年鉴》。

      作者其它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