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酒和评酒领域,可谓假话连篇

2016-04-19 09:36 来源 :  微醺之美 作者 :  陈耀明

  同样是波尔多二级名庄爱士图尔的2009年份红酒,同样是国际知名酒评家公开发表的品酒笔记,杰西丝·罗宾逊认为具有“明显的纳帕谷葡萄酒风格”,蒂姆·阿特金则认为“风格和味道比之波尔多红酒更接近西拉”,史蒂芬·史普瑞尔又认为“是一款巴洛克风格的近乎于波特酒的葡萄酒”.

  请注意:纳帕谷是美国加州葡萄酒产区,西拉是法国罗讷河产区标志性葡萄品种,波特酒是葡萄牙加烈葡萄酒。产区、品种及类型的跨度之大,用一句北京歇后语来说,几乎是“猴吃麻花—满拧”。当然,如果让我去品尝,没准儿又会觉得“很像阿根廷的马尔贝克”,或者“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里奥哈风情”,乃至“是一款洛可可风格的近乎于意大利巴罗洛的佳酿”。

  尽管葡萄酒是一种客观存在,每款酒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但品酒毕竟是一种主观行为。同一款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感受。比如美国著名酒评家罗伯特·帕克曾在2009年参加美国品酒社团EWS组织的2005年份波尔多品尝会,共有15款帕克给予95分以上的佳酿,全部编号“盲品”,据知名博客“酒博士”博主泰勒·科尔曼在《与帕克一起品尝 2005年份波尔多》记述,在最后投票表决“你最喜欢的葡萄酒”时,帕克最喜欢的9号,恰好在15款酒中是他当年给予分数最低的一款。

  帕克兴之所至,还对其中几款酒的酒庄名称作出判断,但全部错误!他认为14号是梅多克的拉菲,但其实是圣埃米利永的卓龙梦特;他认为9号是梅多克的玛歌,但其实是波美侯的乐凯;他认为8号是梅多克的爱士图尔,但其实是波美侯的克里奈教堂;他认为6号是佩萨克-雷奥良的黑教皇,但其实是圣埃米利永的金钟……产区跨越左岸与右岸,风土跨越“砂砾土和黏土-砂砾土”与“黏土和石灰岩土”,品种跨越“以赤霞珠为主角”与“以梅洛为主角”,风格跨越刚劲与柔美。

  但如果不是“盲品”,品尝者又容易受到品种、产地、等级和年份等信息的暗示,从而导致不客观的评价。比如1982年的拉菲,打死我也不敢给90分以下的分数。波尔多第二大学酿酒学博士弗雷德里克·布罗歇曾在2000年做过一次“酒标对品尝者的影响”实验,邀请57位志愿者参加一场品酒会,一款贴着“列级酒庄”酒标,另一款贴着“日常餐酒”酒标,但其实都是同一款普通波尔多葡萄酒,而品尝者的结论却大相径庭:被当作“列级酒庄”的平均分数为12.8分(满分20分),被当作“日常餐酒”的平均分数为8.4分。

  布罗歇还做过一次“颜色对品尝者的影响”实验,给品尝者每人面前3杯葡萄酒:一杯白葡萄酒,两杯红酒,但其中一杯红酒其实与那杯白葡萄酒是同一款,只是加了无味的食用染色剂,看起来像红酒,而许多品尝者却被颜色牵着鼻子走,顺着红酒的思路去品评这杯伪装的红酒、真正的白葡萄酒,布罗歇总结:“只有2%-3%人察觉到了白葡萄酒的香气,但他们却是那些在品酒方面几乎没多少经验的人。行家们往往会失利。接受的训练越多,失误就越多,因为他们总会受到葡萄酒颜色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19世纪,一位名叫托马斯·乔治·肖的伦敦酒商就搞过这样的恶作剧,他经常会从同一个橡木桶取出两杯葡萄酒,然后请那些行家们去品尝,问他们哪一杯更好一些。那些行家们总会老练地拿着酒杯摇啊摇,闭着眼睛闻啊闻,扭着嘴巴品啊品,然后郑重其事告诉他,这一杯比那一杯更好一些。因此,托马斯·乔治·肖在1863年出版的《葡萄酒:从葡萄藤到酒窖》写道:“我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早在40前我就确信,而且至今仍然坚信:在品酒和评酒领域,可谓假话连篇。”这个结论,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发表评论

      作者介绍

      陈耀明

      曾在《2l世纪经济报道》、《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美酒生活》、《葡萄酒》、《橄榄美酒评论》、《时代周报》等报刊发表葡萄酒专栏文章,出版有《葡萄酒》。现为《葡萄酒鉴赏》双月刊主编。

      作者其它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