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品是种谋杀
2016-03-21 18:53 来源 : 《葡萄酒评论》2016年3/4月刊 作者 : 谢立/Isabel Xie
“某某酒在盲品大赛中打败某某酒”——前一个酒你未必知道,后一个酒必定是名满天下,不是波尔多、勃艮第的名庄,就是纳帕、意大利的顶级酒。
盲品是最公平的吗?盲品是最公平的吧——无论专业人士或业余爱好者,大家都这么想。所以无名之酒在盲品比赛中打败名酒,是最快捷简便的上位方法。自从1976“巴黎审判”加州葡萄酒一战成名,盲品之风就长盛不衰。就像从前的好莱坞明星高高在上,离普通人很远,现在有了真人秀,一夜成名的真人秀明星近距离地为你上演八卦整容。美其名曰民主。
可是欧洲现在乱成这样,就是民主得过头了。
1976“巴黎审判”
当人们谈论一场盲品比赛的时候,发起者只要结果,观众也只看结果,过程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在盲品比赛的过程中,有几个环节是可以影响,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操控结果的。
第一是选酒,在名产区里找弱酒庄,在名庄中找弱年份或新年份;第二是侍酒,不醒酒或醒酒时间短,都难以让名庄名酒展示真正的实力;第三是盲品者,如果其中包括经验不足的品酒者甚至初级爱好者,那么一瓶为了取悦消费者精心生产的商业酒是很容易胜过真正伟大的酒的。
事实上如果第三点是精心设计的,前两点就都不重要了。统计学的研究发现,参与盲品的人越多,水平越参差,好酒和坏酒在结果的呈现上越接近。比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品酒者给一支好酒18分,给一支坏酒12分,而一个没有分辨能力的品酒者给好酒15分,坏酒14分,或者甚至反过来,统计分数的时候总体一平均,结果肯定是不靠谱的。
无条件推崇盲品的人认为看酒标品酒是心理暗示。确实,酒标可能会起恐吓作用,比如“这是一瓶拉图2010,不可能是不好的酒”;但是,酒标还揭示了产区风土、年份、酒庄风格等等信息,比如拉图一向结构宏大,陈年潜力惊人;比如2010年份是大年,需要长期陈年方能展现真正的实力……经验丰富的品酒者在面对酒标品酒时,他所能调动的所有知识和经验,都有助于他公正地判断一款酒。
我听说在数月前的一次盲品比赛中,意大利顶级酒全军覆没。是这些酒浪得虚名,还是品鉴者大多不熟悉意大利酒的风格和变化,低估了这些好酒?
盲品比赛盛行,最糟糕的并不是抹黑了名产区和名酒——1976“巴黎审判”至今多少年了?其后又有多少新世界酒效仿其做法,一次次挑战波尔多和勃艮第名酒?后者的地位被真正撼动了吗——而是鼓励了急功近利之心。在一次性盲品很多酒,嗅觉味觉都容易疲倦的时候,什么样的酒最容易出挑?肯定不是细腻优雅需要长时间展现的酒,而是相反。就像妓女站街总是穿得特别少,化妆特别浓一样,所以法国人管这样的酒叫“妓女酒”。
几年前我获邀和法刊同事一起去波尔多下梅多克的一家酒庄吃饭,席间品尝了这家酒庄在盲品中打败过波尔多一级庄的酒,浓艳、妖媚。我还记得酒庄城堡里各处铺着兽皮、点缀着兽头,和酒的风格一样浮夸,庄主耸耸说,“我酿的就是妓女酒。”想来下梅多克风土普通,不如此也难以出头。
前些年我去欧洲出差的时候,会特意留出时间吃一两家米其林星级餐厅,从味觉到服务都是享受。近来却渐渐怕了,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攻陷越来越多星级餐厅,形式繁复,搭配离奇,有时候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悚,一顿饭吃下来累死个人。
道理是一样的,米其林侦探试餐的频率和酒评人品酒的频率都奇高,在审美疲劳的时候,那些传统的、诚实的,不玩花巧的菜肯定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抓人。
对于那些不是为了盲品比赛取胜而酿造的好酒,或不是为了让职业试餐人惊艳而烹调的好菜,这个时代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好在,在盲品比赛中被谋杀的酒,不受米其林指南待见的菜,总会在葡萄酒鉴赏家和美食家的餐桌上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