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悲情的好东西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
自古以来,对黄酒的都是赞美之词,都把黄酒当做真正的中国国粹。苏轼赞美黄酒说: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不管怎样的赞美,黄酒依然没能真正走出江浙沪,虽然其他地方也有喝黄酒的,但相比还是太少了,一直没有流行起来。
黄酒,到底咋办?
为什么同属传统,白酒却能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大行其道?黄酒却不能?为什么同样具有营养及保健功能,葡萄酒却成为时尚的代言,而黄酒却不能?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势利的,好东西未必受欢迎。
女儿红,未能红遍世界
喝黄酒的人群多集中于江浙沪一带,这和历史、文化、饮食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黄酒是天上的酒星酿造的,人们把酒星当作酿酒的天神。从国人发现了酒曲、酒药,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算起,黄酒的酿造史当在四千年以上。
黄酒在发明早期,只有有钱人和有才之人才能用上等糯米酿酒自饮,为显示高贵和兆示吉祥,便在酒坛刻上花纹。所以,早期的黄酒又名“雕花酒”。但后人觉得名字不好听,就改叫“花雕酒”。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高档黄酒称为“花雕酒”。在绍兴,“花雕酒”又名“女儿酒”。
从前,绍兴有个裁缝师傅,取了妻子就想要儿子。一天,发现他的妻子怀孕了。
他高兴极了,兴冲冲地赶回家去,酿了几坛酒,准备得子时款待亲朋好友。
不料,他妻子生了个女儿。
当时,社会上的人都重男轻女,裁缝师傅也不例外,他气恼万分,就将几坛酒埋在后院桂花树底下了。
光阴似箭,女儿长大成人,生得聪明伶俐,居然把裁缝的手艺都学得非常精通,还习得一手好绣花,裁缝店的生意也因此越来越旺。
裁缝一看,生个女儿还不真不错嘛!于是决定把她嫁给了自己最得意的徒弟,高高兴兴地给女儿办婚事。
成亲之日摆酒请客,裁缝师傅喝酒喝得很高兴,忽然想起了十几年前埋在桂花树底下的几坛酒,便挖出来请客,结果,一打开酒坛,香气扑鼻,色浓味醇,极为好喝。
于是,大家就把这种酒叫为“女儿红”酒,又称“女儿酒”。
但,家喻户晓的女儿红,并没能让黄酒红遍世界。
黄酒代表什么?
黄酒之所以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首先一点是因为黄酒企业本身对其行业本质挖掘的不够。
黄酒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是养生,那么黄酒是什么?是保健酒吗?
白酒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行业的本质是情感、豪情和义气;葡萄酒是健康时尚文化,其行业的本质是健康、情调和愉悦;啤酒体现是流行文化,其行业的本质是激情和畅快。那么,黄酒的本质是什么?是传统还是现代?是养生还是流行?是激情还是时尚?
大多数都知道黄酒的保健功能、营养功能。但,为什么喝黄酒?如果喝黄酒的理由是“健康”,是“养生”,这是不是消费者想要的?
“数风流人物,品古越龙山”、石库门的“穿越历史,尽显时尚”、会稽山的“黄酒之源-会稽山”等广告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消费者并未真正搞明白黄酒给他们带来的价值。
近几年的黄酒燥动更多是行业内的竞争和营销手段的表面创新。而有关行业本质的诉求却没有得到张扬。
黄酒好喝吗?
酒不管如何有营养、如何健康,毕竟是酒。在消费者的心中,如果真为了健康,会不会喝酒?
对酒而言,健康更多的是“附加功能”。
再好的东西,都要经过你的味蕾。黄酒好不好喝?这是一个习惯问题,经常喝就会习惯。但问题就出在第一口上。如果第一口你不愿喝,会不会有第二口?
消费者用什么买东西?用眼睛?用嘴巴?用耳朵?
所以,经常喝黄酒的不以为然,会觉得黄酒是不错的,也很好喝。但不代表别人也这样认为。
但往往口感代表了一种商品的自然属性,代表了自身的特点。
所以,我觉得黄酒要干两件事:
第一:如何让口感更好一些?
第二:如何增强体验,让更多的人喝?
实现产品属性的转化
各种酒种其实都面临同质化的现状。但是,葡萄酒之所以市场份额在逐渐扩大,主要原因在于实现了从产品属性到品牌属性的转化,这个转化其实是一个微妙的过渡。
纵观目前的黄酒企业,大部分还没有实现这个过渡,而是仅仅将产品的某些特性套在品牌身上,从而导致品牌无法真正的打动消费者。
目前的黄酒产品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但是却没有将这种个性与消费群体的消费价值观有效对接,还没有让产品走向品牌。
产品的独特之处在品牌身上往往找不到,显得曲高和寡。以王老吉为例,过去的王老吉无非是一个凉茶产品,但是为什么能够成为凉茶行业的龙头品牌,正是在于其产品属性到品牌属性运作思路的转化。
而我们的黄酒企业,说了很多有关黄酒的好,说来说去,就是养生二字而已,所以,黄酒企业的下一步,必须要实现这一转变。
从产品属性转向品牌属性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找到消费者的购买理由”,也可以理解成为‘消费买点’。
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产品卖点,但你的产品卖点未必是消费者的消费买点;第二是不要“自我营销”而要品牌市场营销,我们的想当然不能代替消费者。
放慢脚步,让思想升华
消费者真正想知道的是黄酒的与众不同之处。企业要做到的是如何去引导消费者,如何从黄酒的历史文化内涵出发点,倡导一种新时期的黄酒文化,让消费者真正了解什么是黄酒。
如何深挖黄酒的本质?我认为还必须从黄酒的源头去挖掘,即黄酒是如何诞生的,其过去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在哪里?过去的时代人们为什么喝黄酒?
既要抓这个源头,但是又不能完全按照这个源头去做,因为时代改变了,黄酒的本质也会改变。
所以,在新时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黄酒企业们需要深思黄酒的本质究竟如何体现,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如何通过一种恰当的表达,告诉市场消费者,黄酒的本质是与众不同的。
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充斥了希望、欢笑、忧愁、迷芒和厌倦。然而正是我们的浮燥,使我们觉得生活离我们很亲近又非常遥远。
正因为经济的状况,让我们过分夸大了物质化的享受,也由此带来了不同的理解。更多人将喝酒作为是一件炫耀的外衣,或者在他们眼里,将酒和太多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诸如身份、地位相关连。
你可以不喝黄酒,但它不妨碍你过一种黄酒的生活:细心栽培、精心呵护,珍重生命的价值,在惬意、满足、幽雅与朴实中,品尝整个过程。
黄酒生活不是一种时尚,时尚的往往是时代的,但黄酒不是;黄酒生活不是物质的,也不能量化。
只要你有一颗懂得欣赏的心,充满感激的心,宁静安祥的心,它就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身边,它就是你的黄酒人生。
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都是由细节构成的,透过这些细节,我们看见了文明一步步地苏醒和萌芽,它们尚未普及,但需要我们去引导,这是一种进化的方向。
我们每天都充满希望地上路,路就在我们脚下。匆匆忙忙,使我们经常忘记了生活的本质。
放慢脚步吧,让思想升华,也让生活更芬芳!
强化品牌运作技巧
黄酒品牌一上来就是文化,但是太文化了,而且显得牵强,导致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产生一种摸不着的感觉,甚至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购买他?从而造成深奥的文化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脱离,也有的品牌尽管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获得一个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加上某些地区的渠道控制力强,自然会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但是这些都不是品牌化市场运作的根本,黄酒企业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一旦你没有广告,没有促销,消费者还愿不愿意主动来购买?
品牌的运作技巧中个最重要的是“聚焦”,是“明确”,是“直接”。太过于分散的诉求,太过于诉求健康和养生,是难以突破瓶颈的重要原因。
走出国门
国外人往往更认可各国的“国粹”,而黄酒显然比白酒更能代表中国。而且,由于黄酒的酒精度相比白酒更低,也更容易被接受。
加之黄酒的文化和中华文明之间的结合会比白酒更好。
2015年9月24日,美国白宫第一夫人办公室发布了白宫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举行的国宴菜单,其中绍兴黄酒和南瓜月饼备受关注。
从曝光的白宫晚宴菜单来看,除了有 4 道菜品,每道菜还配上了合适的酒款,不仅有美国的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起泡酒,竟然还有中国的绍兴黄酒!奥巴马这次可谓用心十足,考虑周全。
黄酒的复兴
中国人喝酒很多是在群体中完成的。这就是我们的饮酒文化。
如果你说每天晚上睡觉前喝点酒,可以养生,可以保健。那么,你的消费者一定是老年人为主,一定是为了健康而来的。但很多人为了健康,就要喝酒吗?
从发展的前景来看,黄酒产业实现二次腾飞的关键仍在于突破定位诉求,突破江浙沪传统消费市场。
如果开发异地消费市场需要庞大而持续的营销投入,行业现时较为分散的格局使得先行者一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又顾虑自己的努力会换来竞争对手搭乘便车的可能。
但黄酒不能为自己活着,要为消费者活着。
其实,谁做了这些事,消费者会记住它的。
与黄酒的对话,其实是与生命的对话。回到内心,回到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国酒之源!
生活是放慢、是放下,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一种智慧。
当今时代,我们不缺生活,却缺生活家;我们不缺金钱,但缺少对待金钱的态度。同样,我们不缺酒,却缺少能够真正品出生命的酒,它不是健康,不是养生,而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