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硝烟下的美酒
2015-09-06 11:09 来源 : ELLEMEN 作者 : 郝利文
葡萄酒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一起发展,同样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战争,甚至因为战争而有了戏剧性的变化。二战的爆发也是如此,给欧洲各葡萄酒产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主要产酒国的法国。连绵起伏的葡萄园,在二战的硝烟下,究竟都是怎样的命运呢?
勃艮第:匆忙升级的一级田
1940年5月,德国的闪电攻势占领了荷兰和比利时,然后迅速穿过阿登地区,绕过“马其诺防线”到达法国,一个月内,法国战败,北部的一半地区由德军占领,残留地区由维希傀儡政府统治。
在占领地,德军发布了一条有趣地规定:除了列过级的城堡葡萄园的酒需要购买,其他葡萄酒德军可以自由占有饮用。其实这条规定的背后,有着德国人的长远意图。闪电战的胜利,让他们以为很快可以征服欧洲,接下来是要如何管理和保证长期的高级葡萄酒供应。对于高级葡萄酒,建立保护和管理系统,也是为了今后能继续喝到来自法国的顶级葡萄酒(据说德国政府军官中不乏法国高档葡萄酒的追随者)。
于是,在勃艮第马孔以北的德国占领区的酒农们,开始一窝蜂地申请一级田,大量的一级田在战争中产生。马孔地区由于不在德国占领区,酒农们安于现状,错失了申请一级田的机会。而如今他们在做的一件漫长的事,就是在为地区最好的田“Pouilly-Fussie”申请一级田。
波尔多:获利者?
德国军队到达波尔多梅多克地区的第一周,有些城堡就出事了。这些主要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英国人所拥有的酒庄,前者是犹太人,而后者是敌对国。“德国人抢劫了Barton的酒窖,带走了价值30万法郎的葡萄酒和餐具”,波尔多人开始为德国的占领和失去与最大客户英国的联系而担忧。
可是,柳暗花明,波尔多在失去了最大的英国客户的同时,却得到了失去十年之久的德国客户的再度青睐。德国政府也在其中,1940-1944年共有11次订单,九次是一百万瓶,最后两次是2百万瓶。波尔多酒庄的库存大量清空,价格开始上涨。
这貌似是个好消息,可是德国人强制性的低价格和迅速的货币贬值,并没有给波尔多酒农带来实际的利益。
干邑和香槟:克莱比什兄弟
这两个产区一在法国北部,一在西南,却由德国政府指派的克莱比什兄弟俩管理。说起他们的家世,却是不同寻常,他们的父亲老古斯塔夫从俄国人美高兄弟手下买了美高干邑,但是后来一战爆发,由于老古斯塔夫是德国人,所以被赶出法国,他的干邑厂被政府没收。
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他的一个儿子小古斯塔夫在二战时被委派去干邑区进行管理。而小古斯塔夫的兄弟奥托被派往了香槟区,这个奥托几乎毁了整个香槟区的库存,所有他能找到的香槟都被侵占售出,用于提供战争的资金,或者给军队享用。香槟区的酒农对他恨之入骨。
而小古斯塔夫则不同,他重回干邑区,对干邑的库存进行了保护。这也是出于他对干邑的了解,如果没有老年份的酒来调配,干邑产业就要崩溃。小古斯塔夫不仅保护了那些库存,并对其做了系统的统计,甚至建立了如今的干邑管理局的前身。出于他对干邑的贡献,在1962年他逝世的时候,干邑区有人提出用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广场,当然毫不奇怪的是,最后没有一个广场以这位德国人的名字来命名。
浓浓的硝烟下,如明珠般的葡萄园有着各自不同的宿命。战争改写了人类,乃至葡萄酒的历史。如果享用葡萄酒可以让人们更快乐并忘记仇恨敌对,那倒真是一件很伟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