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叫做盲品的游戏

2015-07-22 14:58 来源 : 新浪博客 作者 : 邓钟翔

  到一家酒庄参观,品酒之前,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们家的酒获得过某某国际大赛的金奖。对此,我总是不置可否,因为同样的说辞,听多了,就腻了。

  不可否认,葡萄酒大赛的举办,让一些新兴酒庄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新产品要是获得了大奖,自然会得到很多酒商的关注。但是,有比赛的地方就会有输赢,有战斗的机会就必然要分出高下,剑出,则血溅,一方的胜利则是以另一方的倒下作为前提的。

  然而,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必胜的战斗,也没有无敌的将军。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武神关羽会败走麦城;唱空城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孔明一副出师表,如今一看更觉世事沧桑徒生感慨;如今,就算是被誉为“星球最好球员”的詹姆斯也输给了满是屌丝的勇士;当你看到上届世界杯的主办国,五次大力神杯的获得者,五星巴西被德国人7:1打成筛网时,你还相信这个世界有所谓的不可能吗?

  “没有什么不可能!”耐克其实早就在电视里告诉你了。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在听了耐克的话后表示赞同。

  葡萄酒的世界,也是如此。

  分出胜负的方式很简单,盲品。

  所谓的黑马,总是那个从来没听过的家伙,从世界的某个角落杀出来,把王者曾经所有的赫赫军功撞得粉碎,传世家族的荣耀践踏得体无完肤。我们无数次被“巴黎盲品”式的结果所雷倒,屁股一收,菊花一紧,开始在微博微信上哭天抢地,仿佛人生观、世界观都崩塌了。

  何必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是场游戏罢了。

  我曾经问过贝丹德梭团队的Jean-Marc Nolant,你说你们一天尝几百款酒,如果是今天我们喝的那么精妙的酒款,你们能把它从一堆浓妆艳抹的葡萄酒中挑出来吗?他说,如果是他的话可以,别人他无法保证。看着我面露惊讶的表情,他说这和评委的经验以及味觉习惯有关系,很多比赛的评委水平参差不齐,很难保证品尝结果的一致性。

  我仔细想想,似乎也确实如此,盲品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葡萄酒比赛不像奥运会,所有条件都给的一样,就算公平。很多酒的绽放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温度稍微的变化,醒酒时间的长短,醒酒的方式,甚至是饮者味蕾的疲惫程度和喜好,都会对最后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评委小组里面,经过了一个早上,已经品了100款酒,大家都有些疲惫,突然遇到一支组长不喜欢的某类葡萄酒,那么其他组员再怎么努力都会在组长的坚持下妥协,因为担任评委小组组长的,通常是酒行业德高望重的人物。为了一款鬼才知道是什么的葡萄酒和大咖争执,摆明了是件多么不明智的事情,后面还有100多款酒呢,所以,赶紧的,速速过!

  “什么?开瓶要醒一个小时?!温度要比室温低两度?!大哥,你知不知道我们大赛有几千瓶酒,这个酒要醒10分钟,那个酒要40分钟,你是在玩儿我们呢?!别说了,都统一提前半个小时开瓶,至于温度,我不是和你说了,室温已经是大多数酒的最佳品评温度!”

  好吧,大多数,呵呵。

  就这样,许多平时表现更为精细复杂的酒款却在评比中不尽如人意。有时遇到酒庄送奖,一样的酒款,同样的比赛,相同的评委,头两年一无所获,突然一下摘得金奖而王者归来。我只能说,这次这款酒总算表现出了应有的水准。

  还有酒庄正牌副牌一起送的,结果副牌获奖无数,而正牌却总与奖牌无缘。这好比长跑选手去比百米赛跑,自是自取其辱。你所谓的层层递进的花香果香,如凋零玫瑰花般攸然而逝的精妙,很抱歉,4分钟品不出你40分钟才展现的精细复杂。就像川菜的花椒辣椒放多了,突然来一道水煮白菜,你如何能分别其中清汤中鸡味儿的鲜美?

  嘴巴,只怕早已麻木了。

  所以,业已成名的酒庄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悄然而退,不参加任何评比,那些顶级名庄甚至都不会出现在产区的推介会上。不好意思,老子成名已久,想要见一面,只能来酒庄拜访,至于约得上约不上,还要看老子心情好不好,着实玩得是心理游戏。你买了几大张机票,飞跃半个大西洋才得以领略名庄的风采,听见酿酒师述说数个世界的传奇,从整齐划一的发酵罐,转到规模宏大的地下酒窖,磨磨唧唧耽误了整整半天时间,才给你来上一小口酒庄的副牌,光这逼格,就足以让你觉得之前的酒白喝了,唯有此酒,才是世间绝美。

  好一口软刀,割肉不见血!

  无独有偶,去年,国内某名庄宣布不再参加任何形式的比赛。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好生厉害!

  曾经一枝独秀,如今群狼共舞,如果不能保证必胜,那么何必用辛苦打拼回来的声誉冒险,万一输了,倒给他人做了梯子往上爬。

  如何不败?

  不参与就不会败。不管你们折腾得多热闹,反正没我什么事儿,坐山观虎斗,老哥我已然拥有江湖地位,犯不着撸起袖子和你们小辈摔跤,我赢了,人家说我应该的,我输了,人家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所以,比赛这种事,赢过就好。玩儿的多了,输多胜少,因为结果就和中国股市的行情一样,不可预料,令人蛋疼。

  法国的名嘴作家贝尔纳•毕佛(BernardPivot)在《葡萄酒爱好者词典》中提到,有一次他请葡萄酒行业泰斗,波尔多大学酿酒学教授,也是现代酿酒之父埃米尔•佩诺(EmilePeynaud)作嘉宾时,请他在电视机前盲品一瓶1970年的侯伯王(Château Haut-Brion),心想以他的水准必定口舌生花,结果没想到大师语出惊人,对这只波尔多顶级名庄不屑一顾,说木头味儿过重,相当平庸。可以想见,结果有多惨烈! 这和史蒂芬•斯皮尤利(StevenSpurrier)的那场“1976巴黎审判”一样,让两人都在酒界受到了审判,辛苦地活了好一阵子。

  葡萄酒行业的家伙大多有个毛病,就是不大看得上同行。

  旧世界的,看不上新世界的;法国的名庄,看不上美国的新贵;法国学回来的,看不上其他国家的;出国学习的,看不上国内学习的;国内科班出生的,看不上半路出家的;学WSET的,看不上人家学侍酒师的。

  何必呢,都是混口饭吃。结果最后牛逼的,往往都是那些你看不上的。

  看到瞧不上的担任某某大赛评委,心里就犯嘀咕,就他啊,还不如我呢,论学历、论经历、论经验,他哪儿点比我强了,他选出的酒,还能喝么?!于是乎,进一步质疑比赛的含金量和水准。有涵养的在心里吐槽,没耐心的公开大放厥词,对方反击,于是,双方各据一方,支持者划分阵营,开始撕逼。等该说的都说完了,累了,休战,直等到哪个哥们儿闲得蛋疼了,旧话重提,引起一方大放厥词,另一方反击,双方再次站定阵营,继续撕逼。

  酒评家不是神,是人,是人就有主观喜好,那么对于同一款酒,不同酒评家就有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评价。圈里最著名的笔墨大战莫过于帕克与罗宾逊关于Chateau Pavie 2003年份酒的争议。

  罗宾逊在她的的个人网站上称这家酒庄的酒“荒唐可笑”,因为“它有令人倒胃口的过度成熟的芳香,波特酒似的甜味。它更让人想起晚收的金粉黛(Zinfandel),而不是带着青绿的波尔多。”罗宾逊最后给出的分数是12/20。而帕克却对Pavie酒情有独钟,自酒庄现任老板Perse先生从1998年掌管酒庄以来,他对Pavie的打分一直很高,甚至出现过满分。这次面对罗宾逊的批评,帕克不仅一反常态地在正式酒评刊出前公开发表评论,而且还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指责罗宾逊之所以写出这样的评语,完全出于对酒庄老板的个人成见。双方你来我往,各不相让,而Pavie也在这些争议中日渐出名,成为波尔多最富盛名的新派酒王之一。

  看着酒标品,同一款酒都会出现分歧,况乎盲品?

  再说下去怕是要被口水淹死,今夜就此搁笔。

  冰箱取出一支冰啤,望窗外星空璀璨,浅吟低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