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酒,只是一种伪科学?!
2015-12-23 23:09 来源 : 酒海观潮 作者 : 林殿理
最近一则在社交网络上疯传的文章,所引发的争论搅浑了全球葡萄酒圈的一池春水。这篇文章来自于一位在加州经营酒庄,拥有统计学专业资历的庄园主—罗伯特·霍奇森。每年,他都把自己小酒庄酿的酒送到全加州的葡萄酒竞赛去参赛,经过多年,他发现每年在各别竞赛中获得的成绩却相当不一致,同样的酒,在这场比赛获得高度评价并且获奖,但参加另一个比赛时却空手而回。似乎只要换了一批评委,同一款酒的评价就有着天壤之别,虽说葡萄酒的品鉴有着主观性存在,但对他而言得奖的机率也太随机了,似乎缺乏了一个普遍性的标准以及可以验证的科学性,于是他决定运用自己的统计专业来证明葡萄酒品鉴这回事,到底是不是一个伪科学,比赛评委们的品鉴是否值得信赖。
罗伯特·霍奇森联系了加州葡萄酒博览会竞赛主办方,进行了一项实验。每个评委组的四位评委都会被要求盲品一系列的酒款,但罗伯特会在不告知的情况下,给评委们重复三次提供来自同一瓶的同一款酒。他发现,仅有大约10%的评委对于同一款酒能给出一致的评价,而且今年表现好的评委,可能明年的表现又不尽人意了!这个发现震撼了葡萄酒界,让人对于葡萄酒评委的品鉴能力感到忧心,而罗伯特更直言:葡萄酒是否能得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
此言一出,许多葡萄酒专业人士都觉得被打了个大巴掌,面子挂不住了,因此激起了一场论战。有人激动地说,葡萄酒品鉴只是国王的新衣,专家们只是装模作样,实际上酒的好坏根本喝不出来;也有人为专业辩护,说即使是同一款酒,在环境、温度、醒酒时间、酒杯的不同、前一款酒的余味影响以及心情、疲劳度等等等等的影响下,本来就会造成感官上的差异。更何况即使是同一批酒,每瓶之间也会多少存一些在差异,如果是在不同的比赛中获得落差很大的成绩,也是不足为奇。
回到前面的正题,到底葡萄酒比赛—或者说评委,靠谱还是不靠谱呢?首先我们必须看清一个现实:每个评委的资历深浅和喜好都不一样,而且每款酒最多能够被分配到展现自己的时间顶多是几分钟。缺乏担任评委经验的人,猛地一天要评数十款到百款以上的酒,表现会相对更不稳定。不过有个所谓“助理评委”的制度可以兼顾培养资浅评委以及比赛公平性的要求,因为助理评委的分数是不列入统计的。至于每款酒只能分配到很短的时间,确实是莫可奈何的事。即使一款酒再好,如果它不能在被品尝的那几分钟展现出最佳状态,那么它很可能就会被埋没了。
一款酒的表现,除了它本身的品质,还会受到环境温度、杯具、醒酒时间、品尝顺序等的影响,何况再加上评委本身状态、口感偏好等主观性的复杂变数,事实上是不可能多次盲品都给出一致评价的。那么,葡萄酒的品评是不是一种伪科学,评委究竟是不是花瓶般的摆饰品呢?这么说好了,请想想整个命题的源头—比赛。比赛是什么?比赛就是因为有些事物无法用科学测量的方式来做评比,所以才请“人”,也就是评委,来做评判的嘛!想想“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比赛,每个参赛者各有不同的专长,实际上就像香蕉和苹果无法比较优劣一样,就算是同一位评委听同一位歌手唱同一首歌好几次,也有可能每次都给出不一样的分数。这能怪评委不专业吗?也许评委听了几次,每次感受到选手的气场都不一样,被感动的程度也都不同啊!虽然给分不一致,可是表演者每次表演细微的变化和优劣,评委还是有专业素养能去察觉出来的。
读者朋友们或许也参加过一些不同领域的比赛,无论歌唱、演说、作文或绘画等各种才艺,能奢望评委老师给你许多时间去详细的审视你的作品,或是给你很长的时间慢慢表演吗?或许你或你的作品内涵需要慢慢的体会才能发现其中妙处,然而现实是,比赛中唯有一鸣惊人的才容易出头。再者,能质疑评委老师重复观赏你的作品却每次给出不同分数吗?评委本来就不是机器人,如果你这次感动不了他,只能下次再努力了,这不就是比赛的真谛吗?这不是科学实验也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愿不愿意一直尝试到成功为止!所以,品评葡萄酒是不是伪科学?错,它本来就不是一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