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挺进世界葡萄酒新版图
2015-12-02 10:41 来源 : 甘肃日报 作者 : 石巍 焦旭周
分享
在古老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走廊——河西走廊。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依祁连,北枕合黎,绵延千里。作为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条璀璨的玉带,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华;又似一座天然桥梁,让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集,西传东渐。千百年来,河西走廊,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不仅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回望历史,从史书所载的“使节相望于道”,到范长江笔下的“地域走廊”,河西走廊虽然有过昔日的辉煌,但最终被定格为偏远、贫瘠、落后、闭塞的“走廊印象”。改革开放以来,从“工业走廊”,到“陆上三峡”,再到“风光大道”,河西走廊正以腾飞的姿态,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一段传奇、传承着一种文化、散发着一缕醇香,一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激荡着无数后来人无限的豪迈情怀……
传承历史 揭开厚重的河西走廊酒文化积淀
“举杯醇厚细腻间,悠悠岁月两千年。”打开时间的卷轴,不只是沧桑,更多的则是历史文化积淀。2000多年前,大汉博望候张骞西行,“凿空”西域,开辟了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亚细亚塔什干的葡萄和酿酒艺人走进河西走廊。此后,葡萄种植和酿酒渐入中原,走向全国,但仍以凉州为佳。翻开唐诗宋词,多少豪情俊逸的诗篇都漾在酒里。从“葡萄美酒夜光杯”到明清“凉州美酒说葡萄”,无数称颂河西走廊葡萄酒的佳句绝唱足够让世人唏嘘不已,而作为载体,葡萄美酒的雅俗共赏已达到高峰。
时间跨越到20世纪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发了全国葡萄酒消费热潮,而西部葡萄酒,也在此时蓄势待发,初露峥嵘。莫高黑比诺和冰酒震惊了世界。由此,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带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武威获评“中国葡萄酒城”让人们感知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时代气息。
如果说,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是一个由市场向生产反溯,同时拉长产业链和引入国际产品竞争的过程,那么1996年—2015年就是中国葡萄酒的崛起阶段;再把2005年—2015年引入国际竞争阶段,那么2015年之后,则是中国葡萄酒的重新回归。而我省出台的《2010—2020年甘肃省葡萄酒产业规划》正是描绘出了甘肃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蓝图。因此,历史给予河西走廊葡萄酒不只是沧桑,更多的是传承酒文化积淀,它是一种重塑辉煌的根基,一双重新腾飞的翅膀。
天赋灵犀 成为中国有机葡萄酒的“绝版产地”
在中国葡萄酒产业向前迈进的今天,河西走廊就像当年的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镇一样,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中国葡萄酒产区是一个带状结构,如果我们从北纬30—40度画个范围,昌黎、烟台、宁夏、甘肃、新疆等很多区域都在其中。而当从地球另一端找到波尔多的时候,它的延伸线则是36—40度,而这个葡萄酒最优质的生产带上首先框进去的是整个河西走廊。据专家介绍,北纬36度至40度附近是种植葡萄最佳的地带,而北纬38度线是最佳地带中的黄金地带。葡萄是长日照作物,对光照的反应很敏感,对热量要求也很高。夏至时,北纬38度线的昼长可高达14小时48分。以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产区来讲,其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高出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法国波尔多1000多小时,葡萄穗大粒饱、着色好、香气浓郁。昼夜温差大至15℃,高于波尔多6℃—9℃,加上气候干燥,能够抑制葡萄病虫害,土壤又多含矿质元素,土壤结构疏松,葡葡成熟很充分、糖酸适中、无病虫害,特色突出,有利于葡萄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业内有专家总结说,中国的高端葡萄酒要看西北,而西北的高端葡萄酒要看河西走廊。大自然让河西走廊一带常年干旱少雨,对于种植优质葡萄而言却是天赋异禀,这里满足生产有机葡萄的一切要素,也成为中国有机葡萄酒的“绝版产地”。
千里河西 葡萄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甘肃是中国最早种植葡萄的地区之一,酿造葡萄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从上世纪80年代初,河西走廊一带的黄羊河农场葡萄基地大面积种植葡萄、酿造葡萄美酒开始,开启了葡萄美酒复苏振兴的历史时期。
国家发改委《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把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与酿造列为鼓励甘肃发展的第一位产业。近年来,甘肃各产区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府扶持,积极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业基地,培育了莫高、紫轩、威龙、祁连、国风、皇台、敦煌莫高窟、敦煌阳光等葡萄酒重点生产企业。目前,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0.27万亩,同时,在河西走廊已建成了威龙清源基地、久石红清源基地、莫高黄羊河、皇台新地滩、民勤苏武乡橙槽、苏武葡萄庄园、夏博岚国外葡萄良种基地、石羊河大滩园林场等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优质酿造葡萄基地,成为全国九大酿造葡萄产区之一。2012年7月,河西走廊葡萄酒被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武威作为河西走廊产区葡萄酒产业的黄金支点,2012年10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由国家命名的葡萄酒城,开启了武威打造高品位、强优势、影响力重大和前景辉煌的“中国葡萄酒城”的新时代。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省委常委、副省长李荣灿,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在中国葡萄酒城优质农产品博览会现场参观。
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省商务厅副厅长马相忠与京东集团西北分区公共事务部总监陈玉涛在京东“中国特产•武威馆”查看电商及商品。
开幕式现场盛况。
苦练内功 打造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核心竞争力
虽然国产葡萄酒面临进口品牌的强力竞争,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甘肃葡萄酒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业内人士称,“中国酿造”葡萄酒要想后来居上,实现逆袭,首先要苦练内功,从打造核心竞争力做起。
首先,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葡萄酒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所以我们应该寻找更适合中国产区的酿酒葡萄品种并提高栽培技术,增强国产葡萄酒的个性。目前,国内一些酒庄在提高酒的品质上下足了功夫,在原料、工艺方面更加精细化,严格把控质量,所以也生产出了备受国内外认可的高端产品。
其次,培养、引进高水平技术人才。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度缺乏种植、生产技术方面的人才。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培养或者引进这些技术层面的人才,就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一些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留学国外的专业人才也纷纷回国,投身到了国产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大潮中。
最后,加快本土葡萄酒文化建设。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谈论葡萄酒文化的建设问题,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总体上看,大部分企业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渠道建设上,而忘记了真正的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此外,很多营销人员缺乏葡萄酒知识,不能将文化传播和销售结合在一起,导致产品不能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因而,本土葡萄酒文化建设既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又迫在眉睫。
走出西部 成为河西走廊葡萄酒的破局之道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支持下,中国葡萄酒尤其是河西走廊葡萄酒启动了“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步伐,在葡萄酒出口方面加大与欧美亚区域国家的贸易往来,拓展葡萄酒生产和贸易的国际格局。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先后吸引了山东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美国月色美地国际红酒集团等国内外知名葡萄酒企业的强势入驻,极大地促进了武威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皇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土葡萄酒酿造企业也得以培育、发展、壮大。威龙酒堡、莫高酒城等特色精品酒庄先后开工建设,甘肃三十八度葡萄酒庄已投产试运行,武威久石红葡萄酒庄园、甘肃夏博岚葡萄酒堡及甘肃北冰红葡萄酒庄园已完成部分葡萄基地建设。一批集科研开发、葡萄酒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酒庄园应运而生。
随着品牌葡萄酒生产企业特别是大型葡萄酒生产企业的入驻,甘肃实现了酿造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灌装、销售产业化经营。目前,全省葡萄酒产能达到13.9万吨,形成了莫高、威龙、皇台、紫轩等优秀品牌,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已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中国酿造” 强势挺进世界葡萄酒新版图
从产区发展来看,西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业不断崛起的新希望,而作为这一地区的样本,河西走廊独特的资源优势已展露无遗。如今,将河西走廊发展成高端有机葡萄酒产区又成为甘肃乃至国内外葡萄酒行业共识。
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省葡萄酒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浦介绍,葡萄美酒节五届连办,不仅仅使产区葡萄酒生产企业得到了眼前实惠,更重要的是大幅度地提升了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品牌和武威•中国葡萄酒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促进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西班牙驻华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商务参赞罗睿恩说,中国和欧盟已达成共识,欧盟将会在技术、培训、开拓欧盟市场等方面给与支持,我深信,河西走廊将会成为世界葡萄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著名酒评家、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肯尼斯•富森感叹:“在中国,如果是一枚理性的葡萄,由它来选择自己生长的地方,那么毫无疑问,首选是甘肃的河西走廊。”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河西走廊产区带来了绝佳的发展良机,我省发挥新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优势,立足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良好前景,不断增强河西走廊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知度,一手产区化,一手国际化,让“中国酿造”强势挺进世界葡萄酒新版图。
与君把酒在古凉,到此谁为一世雄。透过中国葡萄酒城的窗口,将为海内外宾朋呈现中国葡萄酒的顶级盛宴,“葡萄美酒节”必将打造成代表中国葡萄酒风格的节庆盛会,“中国葡萄酒城”必将在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蓬勃崛起、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