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人生

2014-03-13 16:30 来源 : 豆瓣电影 作者 : kkkkk

  在我印象里,当人向上爬到某层次,总要与葡萄酒多少粘点关系。庄园、挂酒度、AOC法定产区、1982年拉菲,等等这些名词都是能听到的,在聚会、在宴会、在交际、在投资、在生活,特别是在电影里。
  
  这天看了一部06年的片子,叫《A Good Year》。看了电影的一会,再看名字,再想深点,也就是知道这与葡萄酒有关系?葡萄酒最起码的常识,饮的不是品牌,不是庄园,是年份。那一年的年份最好,葡萄生长得也就最好,产出酒也就当然是好。
  
  这里,我就先说电影,然后再拿葡萄酒说事儿。
  
  电影很有法国电影浪漫主义情怀,主角最后回归到要美人不要江山主题。当然,片子女主角也当然是很美丽。电影也拍得很轻快好看,风景更是让人感受法国南部庄园气息。听说电影由美国人拍,难怪拍得节奏感轻快,一点都没有法式电影的酸涩难懂。
  
  主角生长在法国葡萄酒庄园,见证一瓶神秘的葡萄酒成长,后来去了英国做最让人讨厌的交易员。这种葡萄酒,就是由一个农夫,加一个老人家,精心壤造的。
  
  看到影片这里,看到酒好像叫GP1983,我再查自己的葡萄酒资料小册子,原来,83年也不算太好年份,82年才是。难怪编剧会选择这种神秘的葡萄酒在83年这个年份存在。奇迹只有在平凡里创造出来,才称为奇迹。
  
  想起几年前,自己第一次买法国原产葡萄酒,别人介绍2000好年份,应该买。好可惜自己没有买,因为放到现在,也真的能升值了一点点了。不过想想,就算买了,我早就开来喝了,那能留得到现在。当年也看到有一瓶1988年的,也就八千来元人民币,还不是主庄园的,只是副牌。
  
  钱与生活品质一挂钩,就特显出俗来。你看那些小资们,去咖啡馆喝的从来不是什么好葡萄酒。什么好的东西,把钱说出来,都给说成是俗的。想当年我也范过这样的错失,例如在一老师的家里吃蛋糕,我竟然问别人蛋糕买了多少钱。
  
  在电影里,最后有一幅梵高的油画挂在证券上司的办公室,主角问他“你有什么机会看到这幅画?”其实,我们在这个俗世,有多少高尚的东西,都给放收藏或者封闭起来,让人觉察到与生活不同一水平线,所以就是高尚。最后那幅油画,到了法国小餐馆里,人人经过看一眼,这才是最高尚的回归。
  
  我在说画吗?不是。
  
  我在说高尚与俗吗?不是。
  
  我在说葡萄酒。多少的葡萄酒在中国,在那里大肚子餐饮中给“干”掉。谁说有钱人没眼光,他们可是专会挑贵的下手,下手多几次,他们都会精明得找82年的拉菲了。他们就是把最高尚的东西,全部马上回归到自己肚子里,一点不让别人有机会高尚。
  
  葡萄酒最高尚的喝法,是朋友相聚,随便一个地点,随便吃点东西,能真的尝到酒香。这也就不旺葡萄酒在我们肚子里走一过场了。
  
  想起台湾知名评论家杨照的书里写出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其实,把红酒白酒放一起,保持同温度,让全部品酒师闭起眼睛去分别,大部分会分不出来是红酒还是白酒。
  
  这个观点就等于电视新闻说道,葡萄酒的好坏,不在于别人说他好不好,贵不贵,只在于你喝时心情,喝时合自己味道。
  
  A Good Year,一个好年份。
  
  没错,但还需要些会喝的人存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