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一个来自中国的文艺青年,在欧洲游荡。他叫郭明浩,查尔斯•郭,人称“郭校长”,一个买书的热情远超买酒的人。
在巴黎,郭校长在塞纳河左岸的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书。这本书已经残缺卷边,纸页发黄的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字母“N”吸引了他的目光。翻开书页,这是一本葡萄酒价格单,一本出版于1938年10月的尼古拉葡萄酒公司的1939年价格单。
这是一份设计考究、制作精良的一本葡萄酒手册,在那个年代,应该是富人才会有的玩意儿。看着一个个酒名,以及旁边的价格,他真想穿越到1938年,喝个痛快再回来,当然,若能以当时的价格扫货回来,岂不快哉。
郭校长痛快地买下了这本酒单,20欧元,他捡了个露儿。
“1938年,从法国的尼古拉葡萄酒公司买一瓶拉菲1916只要40法郎。考虑通货膨胀,按照购买力换算,那时候的40法郎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这个问题,困惑着郭校长,他找到我来破译这个“尼古拉”密码。
在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etudes economiques, 简称Insee, http://www.insee.fr)的网站上,我找到了旧法郎(法国于1960年开始使用“新法郎”,每100旧法郎兑换1新法郎)与欧元的换算工具,结果算出:1938年的1法郎相当于2013年的0.5欧元(2014年2月底的汇率,1欧元兑换8.4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1938年的40法郎,相当于目前的20欧元。
OMG,那时候的40法郎可以买一瓶陈年的拉菲!
现在的20欧元?付个开瓶费恐怕都嫌少吧。
那么,1938年前(二战前),法国的收入和物价到底是怎样的呢?
乔治•西墨农在他的侦探小说里提供了不少线索。
虽然小说的内容以虚构为主,但是其中反映当时生活的情况应当不会太离谱。以下是他的麦格莱侦探系列小说中提到的与收入和物价有关的信息,其中的年份指的是书出版的年份。
麦格莱探长的月薪是2200法郎。(1929)
评论:相当于目前的1100欧元,探长作为公务员,如果没有额外的收入,也算是低保一组了。
La Coupole 餐厅的调酒师鲍勃,在凡尔赛有座漂亮的房子,一台好车,单是小费每年就有四五万法郎。(1930)
评论:调酒师小费收的真不少,一个月两千欧元。不过La Coupole餐厅在巴黎是有名的,食客云集。我上次去就看到两桌客人分别给了服务员20欧元小费,一天一两百欧元的小费很轻松。
麦探长叫了辆出租车,本来要去奥赛火车站(Gare d’Orsay),临时改变了主意,去了阿尔帕让(Arpajon),往返300法郎。(1931)
评论:阿尔帕让离巴黎35公里左右,往返70公里,150欧元,比现在还稍贵点。
《米其林指南》上说英吉利酒店(Hotel Angleterre)水准一流,客房25法郎起,吃饭每餐15-18法郎。(1932)
评论:住宿12.5欧元,吃饭8-9欧元。目前去巴黎,100欧元以下的住宿基本找不到了,吃饭也要20-30欧元。
他住在蓬浦街17号(17 rue de la Pompe)一个价值12000法郎的公寓里。(1939)
评论:这条街在巴黎西郊16区,不知道多少面积,但是6000欧元目前在巴黎能买房子吗?一平方米差不多吧。
如此看来,考虑上通货膨胀,1930年代到2010年代工资、用餐、小费、出租车价格的涨幅都不算大,但是酒店住宿价格涨了超过10倍,房地产价格涨了几十倍。与中国相比,过去一二十年上海北京的房价涨了10几倍,但是工资涨幅远远落后,看来古今中外盖莫如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