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行业如何突破当前的困境

2014-03-18 10:25 来源 :  Decanter 中国醇鉴 作者 :  李德美

  几天前应邀在一个葡萄酒论坛发言,组织者很是客气,甚至没有限定我发言的主题——长期接受命令式教育成长起来的我,忽然面对这样的自由,竟然手足无措,很是慌张了一段时间——万一在发言时,没有话题可讲该怎么办?

  好在,我的朋友比较多,看着我都不能安心享受他带来的美酒,给我建议了一个主题:讨论一下葡萄酒行业当前的困境吧,尤其是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可能真是有人关心的话题呢。


图片:宁夏2013年采收

  中国葡萄酒市场现状

  尽管,有调查报告声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红葡萄酒消费国(如我在先前的专栏中提到,在中国有些地区,“红酒”往往被人们当做“葡萄酒”的简称,因此,也有的中国媒体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葡萄酒消费国!我们还真的期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只要葡萄酒的价格不会因此而大幅提升)。毋容置疑,自2012年底以来,中国葡萄酒生产与消费与上一年度同期,都呈现出明显下降。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底,中国葡萄酒生产117.83万千升,同比下降14.59%;销售收入408.1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52%;利润43.81亿元,同比下降20.06%。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下降幅度更大,包括最大的4个企业在内的19个酒厂统计显示:产量比上一年度同期下降23.78%,销售量下降34.35%,销售收入下降37.8%。

  葡萄酒业内的认识或许会感觉这种下降的幅度更为剧烈,因为多年以来,中国葡萄酒市场平均每年产销增长都接近20%。
  中国葡萄酒市场困境成因


图片: 茅台葡萄酒

  谈到当前的困境,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为中央政府严厉限制三公消费,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即使这是全部原因,我们也不会期望社会再倒退吧?),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多年畸形发展,才是导致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

  1)消费者具有消费愿望,但是无从下手

  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掌握信息不对等,消费者能够获得的信息渠道有限,很多都是经销者掌控的信息,他们总是被有意无意地误导,被动地接受葡萄酒,这也就影响了其消费葡萄酒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葡萄酒经营者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葡萄酒被视为暴利行业,吸引了很多没有任何零售经验背景的经营者投资加入,尽管有些成功的案例,但是更多是在繁荣的背后惨淡为继,这部分经营者难以遵从市场秩序,影响了认真的企业。

  3)过分依赖集团采购,忽视个人消费市场的维护。

  市场中很多经销商或者进口商,尽管业务量不小,但是客户数量极少,主要依赖于少数集团采购商,投采购者之所好,短期内很容易做出业绩,但是也很容易由于采购方管理人员的变化而业绩大幅波动;与此相反的,鲜有经销者致力于开发与维护个人消费市场。

  4)推广葡萄酒的方式过于简单,对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重视不够。

  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的饮食文化,肯定对于推广葡萄酒会产生影响;可是,有多少生产商或者经销商真的在乎这一点呢?西餐的酒配餐理念,直接搬到中餐不会有多大共鸣的。

  突破市场困境的思考


图片: 云南红葡萄酒

  1)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分析

  要研究中国葡萄酒市场,绝对不能忽略“这是一个初级市场”,尚不成熟,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千差万别,必须加以区别对待。至少,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偶然消费型

  这是我们葡萄酒行业需要多给予关注与鼓励的消费群体,其实,他们尚未成为真正的葡萄酒消费者,仅仅由于好奇或者其他偶然因素而消费葡萄酒,他们对葡萄酒消费的忠诚度很低;这个群体庞大,他们是扩大市场需求的中坚力量。

  习惯消费型

  这个群体是真的葡萄酒消费者,他们对葡萄酒具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自己的偏好,注重葡萄酒的品质、价格、以及独特性与多样性。显然,目前这个群体还不够壮大。

  2)合作与竞争

  葡萄酒业界应当重视与其他酒精饮料的合作而不是相互攻击,甚至在销售领域也具有合作的空间——那些酒精饮料巨头,哪一个仅是经营单一酒种呢?加强合作,只能有利于葡萄酒的推广,因为,在中国,任何其他酒种的市场远远大于葡萄酒的市场(参见下图)。

  3)重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阅读专栏:中餐搭配葡萄酒之“形式”

  4)单一的中国口味并不存在

  很多人尝试专门为适应中国口味酿造一款葡萄酒,其实,“中国口味”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居民饮食与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他们对食物味道的认同取舍差异很大,难以一言概之。

  5)消费者调查的有效性

  新来开发市场的,往往会进行消费者调查,有时候真正读懂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很多人都会说:品鉴活动中,明显感觉到“中国消费者喜爱甜葡萄酒”。真的吗?

  阅读专栏: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葡萄酒


图片:四川菜,摄影:Clément Bucco-Lechat,
根据Creative Commons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未本地化版本授权使用。

  6)葡萄酒的价格合理性

  中国葡萄酒市场产品定价偏高,在经营规模偏小以及专业能力偏低时更是如此,每个经营环节都期望大幅加价,这也就是“在网上能不能搜到酒庄信息”,也会成为采购商的判定采购与否的标准之一,但是,一旦消费者明白了真相,就会无情地抛弃这些经销商,到头来经营者也就不能持续发展。关于价格的另外一种极端行为,就是拼命压低价格;市场中消费者都在痛斥过高的葡萄酒定价,所以有的经销者打出:与产地同价销售。如果这是一些高价位的产品,或许还能实现,但是对于那些基本的产品类型,恐怕如此低的价位背后,有别的不敢透漏的信息。

  7)抓住新一代消费者

  目前,相对多的中国消费者偏好浓郁、强壮的葡萄酒,因为这些消费者都有“中国式”喝烈酒的经历,那些细致、纤弱的葡萄酒,已经唤不起他们味蕾的感觉了。但是,对于新生代(1980年以后出生的)消费者,得益于成长在开放的中国,他们的生活习惯与父辈们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之中鲜有人可以接受“中国式”干杯了。

  难道这种变化,还不足以引起葡萄酒生产者关注吗?

  8)对葡萄酒教育的误解

  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多或者不全面,会影响到消费;但是,如果说因此而要“教育”消费者如何进行消费,恐怕不是一种很恰当的表述方式。是我们从业者需要与消费者沟通,介绍我们的产品,让产品在消费者面前更好地表现出来。却怎么就变成了消费者购买产品,却还要被“教育”呢?

  现在很多葡萄酒培训班,如果不是可以“获得证书”,因而可以“谋求好点的职位”,有多少人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参加呢?

  我不是销售人员,虽然很关注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变动,但尚未归纳汇总出可以直接实施的方法,也就分享了一下自己思考过程。

发表评论

      作者介绍

      德美

      任职于北京农学院,担任《酿酒工艺学》、《葡萄酒文化与欣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葡萄酿酒科研与生产工作,法国ESA大学客座教师。
      曾求学于美国、法国,走访了美国、法国、智利、葡萄牙、意大利以及澳大利亚等世界葡萄酒产区。还担任中法政府合作葡萄种植与酿酒示范农场首席酿酒师,中国葡萄学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葡萄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葡萄酒产品质量认证评委,国家级葡萄酒评委,联合早报-葡萄酒评论杂志葡萄酒挑战赛评委,2008中餐配葡萄酒国际大赛评委,亚洲侍酒师协会杰出会员,获得法国香槟协会荣誉证书。

      作者其它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