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禁酒令
2013-09-29 12:01 来源 : 逸香网 作者 : 赵晓娟cherry
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绘了一个声色犬马的世界,人们纵情地狂欢,享受着香槟带来的愉悦,在私人聚会中,在酒店的包间中,在由里昂那多饰演的盖茨比巨大而华丽的府邸中,女人、香槟(他们在影片中都是喝的酩悦香槟,看来酩悦香槟抓住了这个很好的赞助机会)和歌舞交织在一起寻欢作乐。但是,电影描述的这个时期,实际上处于美国“禁酒令”期间,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属于违法行为。
那么禁酒令具体是怎样一项法案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对美国葡萄酒行业产生深刻影响的这段历史。1920年1月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这项法案实施的理由是,酒是犯罪的根源。另外,妇女运动也促成了这项法案的产生--由于酗酒造成了很多家庭暴力问题,为了保护妇女权益政府就实施了禁酒令。而且这一修正案也得到美国基督教新教徒的支持,因为他们有一种禁欲苦行,节俭自制的思想倾向,禁酒令符合他们的要求。
哪里知道,这一修正案的实施,引起了许多当局没有想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非法酿造、售卖和走私酒类饮料的新的犯罪行为,电影中盖茨比发家的行当则就是靠贩私酒(虽然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是所谓药房,就是指私酒坊。因为当时唯一可以合法贩卖的酒精是医用酒精)。法律禁而不止,而联邦及各州政府又需要以酒税补充其财政收入,最终国会于1933年颁布宪法第二十条修正案废止了禁酒令。
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禁酒令所造成的违法犯罪甚至连想要毁灭这个国家的破坏分子也无法与之相比,伪善也堂而皇之地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连警察局长都在贩卖私酒的违法场所纵情声色。
英国著名葡萄酒作家休·约翰逊在其研究性著作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葡萄酒业甚至不用转入地下。虽然审查十分严格,但法律允许用于医用和圣餐用的葡萄酒。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牧师,有的人甚至真的开建了一个‘教堂’。每家药店都出售医用葡萄酒,每个医生都在他的处方里为每一个饱受饥渴之苦的‘病人’加上保罗马森‘医用香槟酒’。”
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禁酒令的直接结果是使美国的酒类消费增加了50%。禁酒令施行的13年里,酒类的年产量平均为7600万加仑,而之前的最高年产量只有5000万加仑。另外,还有许多酒类从国外进入美国市场没有人知道(香槟业提供的数字是每年7000万箱)。
另外,当时占美国人消费酒类最大的部分来源于法案中的一个漏洞“本法案对于非生产酒精饮料者的处罚不适用于生产仅作家用的非致醉的苹果酒和水果汁的个人”,生产限额为每年200加仑。“非致醉”是一个很模糊的字眼,一夜之间,对葡萄的需求量大增,两年内,加利福尼亚的葡萄价格比禁酒令前番了三倍。酿酒葡萄、鲜食葡萄、葡萄干等对葡萄经销商来说都是葡萄,只要果皮越厚越好,汁液越深越好。但是,这样的情景对于葡萄酒生产厂家来说是非常不幸的。
13年的禁酒令施行,美国不仅失掉了自己的葡萄酒业,还失去了自己对葡萄酒的品位--那种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配合正餐饮用的正宗葡萄酒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饮用自酿型葡萄酒损害的口味,需要真正的高品质干型葡萄酒的出现来弥补。这是整个美国葡萄酒行业需要做的事情。当时旧金山的一个记者里昂·亚当斯回忆说:“这个行业里的许多人都认为葡萄酒是一种低档的饮料。银行家把葡萄酒看做葡萄业的副产品。”
1934年,在禁酒令所造成的浮躁情绪中,加利福尼亚给800家酒厂颁发了执照,其中三分之四是新加入这个行业的,但是没过几年就只剩下200多家。少数具有坚定信念,继承了开拓精神的,理解真正的葡萄酒不是普通饮料的人最终带领着美国酒类行业进行了艰苦的复兴。
一部电影,让我们重温了当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幕。盖茨比出身低微,靠贩卖私酒发家,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对爱人忠贞不二。作者将故事放在禁酒令期间这样一个特殊的大背景下,在普遍扭曲的人性中,在虚伪已成为主流的价值观中,盖茨比的形象更加显得难能可贵,你也许会为他的行为感到不解或是不值得,但是这并不愧为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了不起”三个字。而在时间的蜿蜒长河中,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也会发现,任何违背人性的不合理的法规,最终都会黯然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