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者评论华饰美酒本色
2013-02-06 16:17 来源 : 环球时报·都市生活 作者 : 郑美一
目前欧洲纸媒市场里那些体系庞大的专业葡萄酒评论杂志中,大部分评论文章都是由知名的职业评论作家所作。同时,在这个日益紧密的地球村里,业余葡萄酒爱好者所作的网络美酒评论则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在葡萄酒评论家史蒂夫·黑姆发表了一篇名为“葡萄酒博客现在是不是已经像八卦小报了”的文章之后,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的美酒评论之间的关系和其造成的影响,在公众当中引发了诸多思考。黑姆用简短有力的评论,总结了他对于那些辞藻华丽的新媒体葡萄酒评论的质疑:为什么很多博主会写一些哗众取宠的夸张故事来博得人们的关注?从长远来看这种风气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轰动的美酒博文
黑姆提的问题不错,的确,充满了矛盾观点和夸张词句的评论文章能够迅速赚取大量的注意力和点击率。从黑姆的观点来看,现在网络业余葡萄酒写手们能够如此自由地发表那些夸大其词的文章,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大众媒体的浮躁现状。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了一项关于纽约时报网站上最经常被网友转发的文章类型的调查,目的是为了寻找出最容易被人分享的文章的显著特征。调查结论显示,情绪激烈的文章相比情绪平和的文章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大体来说,就是那些包含了很多容易让人们感动或愤慨的文字或元素的文章,更容易受到关注和热议。于是,美酒博客写手们乐于用华丽浮夸的文字来吸引注意的现象便也不难解释了——毕竟,人们确实是喜欢阅读和评论这种类型的文章的。
速食的美酒文化
网络的发展加速了葡萄酒评论文化中速食主义的扩张。在网络上人人都是美酒写手,人人都有大量读者,在网上人们无书不能看,无影不可观。从便利的角度来讲,这绝对是时代的进步,然而,从葡萄酒文化的深层意义上来说,速食文化就是一种缓慢的自我蚕食。在网络时代,红袖添香夜品酒的悠然意境,对着一瓶未开封的美酒时的期待心理都被一一弱化,就如同我们若干年之前对于邮寄信件行为的开始变得不屑一顾一样,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对到商店挑选葡萄酒、回家亲自烹制一顿佐酒好菜、最后美食佳人配佳酿的悠然美好嗤之以鼻。假如这样的假设真的会变成现实,对人类来说,究竟是意味着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
起源于芬兰赫尔辛基的《美酒世界》杂志,起源于比利时的《酒会》杂志,都象征着传统时代的葡萄酒文化,其文章风格和新时代那种即兴而作、随意夸张的葡萄酒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酒会》杂志的发行人这样说:“人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速食化满足’的时代,如果我们想要和什么人对话,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只需要拿起电话;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什么事情,仅仅需要点击一下鼠标的按键就可以。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日理万机、获取海量资讯,而我们似乎也已经忘记了在这场与时间的竞赛中获取的知识有着太多的不准确性,有太多东西是需要我们自己分辨真假,理清头绪。但是又有谁会真的放慢脚步,仔细花时间去这样做呢?刊登在杂志上的文章需要人们慢慢地品读和理解,不能像在看一篇网络评论一样囫囵吞枣般地看完就过。一本杂志的出版不是为了最终简单地被放在废纸回收篓里,出版杂志的人们希望每一篇文章即使在过了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后,仍能让看到的人们感觉到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
北京一家知名美酒评论网站的编辑表示:“从客观角度来说,网络上的美酒写手们在撰写那些华丽的文章时应该多听听读者的意见,以免让人们阅读之后产生激烈情绪,或者由于某些模糊论点和那些大牌酒类评论家在网络上进行口水战。尽管不能产生明星般的轰动点击率,内容丰富严谨的美酒评论文章永远是最值得人赞许的。”在“前网络时代”,老一辈的葡萄酒评论家们向人们描绘出的是一副葡萄酒的人文主义画卷,除了对于葡萄酒传统的口感和类型的描述,文章的内容也多是丰富而诚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而这种美酒文字的传统正在逐渐弱化的现状,让人不由地感觉非常遗憾。
还原美酒文化的质朴本质
虽然关于新时代的网络葡萄酒评论文化的讨论如此激烈,但是在越来越小的世界村中,由爱好者们撰写的网络葡萄酒评论仍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美酒世界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而不实的评论文章依旧火爆于网络。幸运的是,也有一些人已经逐渐开始从这个华丽的梦境中苏醒。“阅读那种文章就像站在一个斑斓却空虚的画廊里,空有意象却没有生气。”这是一个美酒博客作者对于上面所说的现象的评价。从古至今,葡萄酒文化都不是人们刻意构筑的,而是人们为了生存、生活、交流、享受而自然形成的,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这个文化传播圈子里的人们在评论或描述葡萄酒后希望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能够通过文字带给人们有关美酒的愉悦和快乐。
在速食文化泛滥的大潮中,每个人其实都身不由己,不知不觉就会被潮流挟裹向前。总有一天,当读者们发现速食得越多却越饥渴时,就会产生瞬间的犹豫、刹那的反思,那么也许在这片刻的停顿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传统的、原本的葡萄酒文化本质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