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宁夏酒庄分级
2013-10-15 09:38 来源 : Decanter 中国醇鉴 作者 : 李德美
9月底,宁夏举行了葡萄酒的系列活动,期间我遇到几位来自英国的客人。共进晚餐时我提到:吃手抓羊肉,嚼着生大蒜瓣味道最地道——其实,当地人都是这样做的,我并没有故意让客人难受的意思。对于客人来说,生大蒜似乎比盘子里被称为“海黄瓜”的食物(即海参,英文为sea cucumber)要更容易接受,他们居然这样做了,比我多年前第一次尝试蓝霉奶酪要痛快得多!
图片:夏天的贺兰晴雪酒庄葡萄园 © 李德美
席间谈到他们参观的“德大”酒庄,有人问我:这个酒庄是为去年酿酒师大赛*专门建设的?以前我总是会被问及一些支离破碎不连贯的问题,这一次也就能够马上就理解这个存在明显顺序错误的问题——“德大”酒庄在宁夏葡萄酒局成立之前就立项动工了,“酿酒师大赛”却是葡萄酒局成立之后举办的一次活动,逻辑关系很简单。问题出在了哪里?翻译——或者是传递信息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部分信息。当然也有人会说是中国的体系难以让来访者获取真正有效的信息。
或许大家更愿意相信是后一原因造成这种结果。无论如何,来访者所获得的结论往往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让我产生感慨的,不是那次晚餐的席间交流,而是之后看到的关于“宁夏葡萄酒庄分级”一事的争论——确切地说,是一些批评。
宁夏成为一个葡萄酒产区,并且现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2011年加贝兰参加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DWWA)报名时,网站的下拉菜单选项中还没有“宁夏”这一产区选项,以至于“贺兰山”葡萄酒报名只能选择了“新疆”产区,有人还以为他们又开辟了新的葡萄园呢!好在加贝兰报名时在备注栏中专门给出了说明,以至于后来发布结果时,人们适才开始关注中国原来有一个“宁夏”葡萄酒产区。
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史很短,最多可以追溯到1985年——真正形成产业规模,也就是1997年以后的事情,及至今天成为备受关注的产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的“葡萄酒局”,被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吸纳为观察员,发展可谓迅速。快速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些风险。中国有些葡萄酒老产区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宁夏葡萄酒行业正在努力地尝试予以避免:
目前当地葡萄酒业者致力于优良种苗的引进。加贝兰的品种构成中提到使用了5%的蛇龙珠;今年葡萄酒大赛部分评委提到宁夏葡萄酒的“Green”风味,都是源于葡萄园中混杂的蛇龙珠所至。除了近几年新发展的葡萄园,你或许难以找到一块品种纯正的葡萄地;
种植与酿造技术规范的制定肯定是必要的。即使宁夏没有足够的历史来证明哪些技术模式是最好的,但是,总是存在一些相对好的技术方案,而另外一些技术方案是不适合的。制定阶段性的技术规范,并在发展中修订与完善,应该没有什么方向与逻辑性错误;
作为新产区发展葡萄酒产业,提倡与旅游等已经形成地域性影响力的产业相结合。发展葡萄酒旅游,在加州和猎人谷都有不俗的表现,或许也是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领域;
宁夏酒庄的数量已经达到几十个——规模不等,开展业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何将这些已经存在的酒庄的发展加以引导与规范,避免在另外一些地区出现的无序无规则的状态,也是宁夏葡萄酒产业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宁夏目前葡萄酒产业发展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尚存在加以规范的机会,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酒庄分级管理的构想。
……
世界尚且不是完美的,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中肯定存在一些不足;也只有发现这些不足,才可能有完善的机会。我们愿意聆听一切的批评,那怕是夸耀式的批判,我们也会从中汲取动力——这是我近距离接触到的宁夏自治区(可以简单地称为省)以及葡萄酒局两级行业管理者的心声。如果你坚持认为中国没有这样的领导,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评价一件事物,一个事情,唯有直接接触,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或许才能够形成完整的认识;道听途说,肯定不行。”当我与一位业内的长者谈论宁夏葡萄酒庄分级之事时,他为我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是啊,批评与批判肯定可以推动发展与改革;但是,被批判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不是吗?
*2012年宁夏自治区政府邀请世界各地的年轻酿酒师来宁夏,参加利用当地的葡萄酿造葡萄酒的比赛,借此推动宁夏本地酿酒师与国际酿酒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