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传奇的祖翰莱斯堡酒庄

2013-10-09 17:08 来源 :  《酒典》杂志2013年9月刊 作者 :  袁大文

分享

  自从二十多年前喝了一口祖翰莱斯堡(Schloss Johannisberg)白葡萄酒,我就一直对它念念不忘。它来自德国著名产区莱茵高(Rheingau)。

  祖翰莱斯堡在莱茵河北面只有3200公顷葡萄园,但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早在17世纪初已经盛名远播。位于德国中部,它纬度也算高。但因为其北面的背部陶努斯山(Taunus)阻挡了北面吹来的冷风,这区阳光普照,气候温和,大部份的葡萄园都依偎着莱茵河岸的山坡而建。除了河道反射阳光的特点外,河道水气在早上也提供了足够的雾水去培养贵腐霉,中午的阳光也令葡萄立即干身而不致腐烂。这就是贵腐霉菌的最佳成长条件,而漫长的秋季亦对迟熟型的雷司令(Riesling)有足够的成熟度。种种的优越条件下,莱茵高变成了德国最著名的产酒区,亦是雷司令的第一个家乡,占了整个产酒区的八成产量。

  为了近距离地一睹其风采,去年我踏上了德国之路,一圆多年的梦想。我选择数个葡萄园去采访,而其中一个就是祖翰莱斯堡酒庄。它始建于1100年,由圣本笃修士开始种植,拥有900年的酿酒历史,而其中亦曾多次易手为贵族所持有。土壤受惠于陶努斯山上含有丰富矿物质的石英岩土(Quartzite)及黄土(Loam-Loess),令雷司令展现出均衡细致及复杂的酒体,所以祖翰莱斯堡主要产区都是种植雷司令品种。

  探访当天早上,一行三人驾车沿山路而上,到达后,山顶位置已经被雾所笼罩着。事事亲力亲为的酒庄总监基斯顿(Mr Christian Witte)亲自出迎并畅谈酒庄的历史,随后带领大家走进地底里的酿酒窖。奇怪,酒窖突然变成了集体演奏厅,有节奏的乐曲从四方八面传来。基斯顿解释,因刚刚葡萄收采完毕,葡萄汁在橡木桶内开始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木桶顶的U型胶管内被排出。因管道出口被化学液体封着,以防止细菌入侵而破坏酒质,所以气体在排出时会发出气泡的声浪,近百个的橡木桶同时演奏为宁静的酒窖诗:添加气氛真是难得一见的景象。基斯顿续称,酒庄一直源用传统的木桶去进行发酵,所以每个酒桶都独立插入一条冷冻喉管去降低葡萄汁发酵时所产生的热力。众所周知,这方法会令酒质更复杂,酒体更细致融洽,但需要较严谨的监控,成本也较高。

 

  接着,基斯顿安排了十多款酒跟我们品试,有单一的葡萄田,也有年轻含青苹果的卡比纳(Kabinett),而一瓶精选(Auslese)更显露了莱茵高的强烈风格,香气丰富,口感圆润丰厚,酒体饱满均衡细致,表现了莱茵高雷司令的一哥地位。各人正陶醉在这一刻中,基斯顿再带领一众步出酒庄的正门,眉飞色舞地指着一樽石像讲解它是一个骑士信差石像,故事源于1775年。当时酒庄已被贵族成员所接管,每年的收采季节,信差会派来收采授权信件,酿酒师与收采工人才开始进行收采。但这一年,信差竟然延误了数星期才将信件送到,心急如焚的酿酒师眼看部份葡萄已变了发霉葡萄干,也硬着头皮去收采。谁知这个延误竟酿出更精致细润的酒体。晚收(Spatlese)的名号很快就流传到全国,各酒庄都争相仿效,令德国进入了另一新里程碑。后来为了隆重其事,酒庄更建造了一个石像去纪念这位迟来的信差。祖翰莱斯堡酒庄建于山顶中央,其所属葡萄园则遍布山坡下四周,从山顶俯瞰而下,莱茵河及山下景色一目了然。中午时份,各人漫步于葡萄田中,雾气已渐渐散去,一片片的岩土混杂着收采时遗留下的葡萄串干,但泥土上也遗下了我们的脚印及难忘的回忆。

作者简介:
        袁大文,英文名Damon Yuen,曾任职数间星级酒店饮品部经理,现为世界侍酒大师协会认证侍酒师(Certified Sommelier-Court of Master Sommelliers),香港中文大学、PEAK高峰学院葡萄酒课程讲师,葡萄酒顾问及撰稿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