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比赛这点事儿
2013-01-16 11:58 来源 : 新浪博客 作者 : Charles郭校长
葡萄酒比赛,在葡萄酒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首先,比赛对于品质提升的推动显而易见,拿近几年来说,中国葡萄酒在国外顶级比赛中的频频亮剑,相应地带动了国产葡萄酒的形象和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了海外参赛的行列,并逐步意识到品质的重要性。其次,比赛作为一个突破口,对于默默无闻又注重品质的品牌,可以迅速赢得口碑和销售,所以受到很多新生力量的青睐。
然而,在葡萄酒市场上群雄纷争的同时,葡萄酒比赛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而葡萄酒比赛的质量,同葡萄酒本身一样,也是参差不齐。如何臻选,对于厂商不但是颇费脑筋,而消费者也没有火眼金睛辨识。那么,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葡萄酒比赛的优劣呢,如何臻选适合自己的葡萄酒比赛呢?
1. 评委团队的组成至关重要
比赛好比是一个舞台,舞者们竞相展示,而给出评判的则是评委。评委如果是重量级的,自然给人们更多的期待和信心。比如今年的Decanter的评委团由200多位重量级人物,其中包括54位葡萄酒大师与11位侍酒大师;IWSC(International Wine & Spirit Competition)的评审团有近300人组成,来自全球各地的葡萄酒大师MW(Master of Wine)、知名酿酒师、酒评家、媒体、培训教育机构,销售商、餐饮界、侍酒师的领袖人物,不同背景的评委会将对酒的喜好倾向最小化。如果坐在评委席上的人不够有说服力,相信也很难吸引高水平的参赛样品,比赛的质量和口碑无疑会打折扣。当然比赛不一定像上述两个大赛一样排场,但要让消费者和厂商觉得靠谱,有几个国际水准的大佬坐镇是必须的。
2. 参赛酒样的数量和质量同等重要
种葡萄,讲究的是质量重于数量,办比赛,两者都重要。首先,酒样的质量暗示着比赛的水准,评委席中已经请来了高富帅,而参赛酒如果是屌丝级别就未免滑稽;而酒样数量,则代表着比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今年的Decanter大赛共收到了来自47个国家的14,119款参赛产品。反观国内的比赛,无论是参赛酒的地域广度,样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话说“江湖本无路,有了腿便有了路”,但切忌一味模仿国外,比赛也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谁都可以模仿,但创新才是唯一不变的法门。作为厂商,应根据主办方的要求,按照项目类别臻选产品报名,当然我建议要拿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至于是否多报样品以增加获奖机率,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3. 比赛标准、组织安排的专业性不可或缺
有了评委和参赛酒样,但是这台戏怎么唱,还要看导演和剧组的安排——幕后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可或缺。比赛的机制,譬如奖项类别、品酒温度、光线、储酒环境,杯具选择、评分体系、酒和杯的编号,盲品结果的收集和记录等等,无一不需要考虑得精益求精。甚至还有评委的饮食起居,保证评委的身体状态有利于比赛的顺利进行。现在有些比赛得以让消费者观摩和学习,而且还有公证机构参与其中,还有抽出评委空余时间,组织一些交流会,品鉴会以飨消费者,这种开放和专业的态度值得褒扬。至于获奖比例,也应严格规定,过高的获奖比率就似双刃剑,受伤最深的会是比赛本身,坏了口碑,得不偿失。还有,国内有些品牌商,不要有事没事就瞎得瑟。真金不怕火炼,要到国际舞台上秀秀,不断地和高手过招,胜过洋人的好玩意儿,才真的扬眉吐气。
4. 比赛的宣传和后续推广必不可少
品牌商如果苦于没有营销渠道和品牌力,那么通过参加比赛获得一定的宣传机会,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途径。但比赛不能仅仅是比赛,对于参赛品牌来说,也许拿奖容易,但消费者对各种比赛奖项早已麻木,进而生产商对葡萄酒比赛的作用开始产生质疑,更加谨慎地选择参与哪些比赛。所以,如何把比赛结果有效地拓展到消费者层面,是比赛方需要想办法解决的,也是比赛的一项重要参数。。在未来,不仅仅是比赛本身,更多地是拼营销能力。虽然中国葡萄酒的市场一路向好,但是要想在众多葡萄酒比赛中脱颖而出并屹立不倒,这是切实摆在各个主办方面前的问题,比赛的推陈出新,保持水平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