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里的江南

2012-07-19 16:11 来源 : 好心情原创文学网 作者 : 江凤鸣

  行走江南,斜风细雨里,除却鲜花浓荫,小桥流水,最美丽的当属粉墙黛瓦的民居。江南山色青青,水平如镜。那些粉墙黛瓦的村落、街巷,与周边的丘陵或池塘、河流、湖沼浑然天成。它们在蓝天白云下,也在清波荡漾里,水天相映,构成一幅极具传统意味的水墨图画。
  
  行走江南,我常常喜欢在牛毛细雨里,擎一把花伞,走进那些古镇、古村落去看古街、古巷、古寺、古塔,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去欣赏这些独具水乡韵味的建筑,欣赏那些凝固了的历史和乐章。内心会感到难以言说的愉悦,宛若细观千年前的水墨华章,如同聆听来自天国的婉转优美的音乐。
  
  现代工业社会用钢筋水泥堆建的大都市,人们像蜜蜂般,被无奈的围裹在千篇一律的火柴盒里,乐山亲水的天性,亲近自然的浪漫情怀,在灯红酒绿、喧嚣浮躁中越来越难找寻。就算有再多的钱,再舒适的生活,许多人依然感到烦躁、郁闷。如果是这个样子,那你就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吧,去感受一番江南民居的优雅,去领略一番江南传统建筑的古韵。它会令你体内爱美的细胞都活跃起来,让你沉浸在江南的优雅里。
  
  江南的魅力,全在于水。这里是典型的水乡泽国。乾隆《苏州府志》上说:“吴地古称泽国,其水西自太湖,东入于海。郦道元云: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故川旧渎难以渠悉信矣。”水滋润着这里的山麓树木,滋养着无数生灵。江河湖沼绵长清丽,池塘荡潭星罗棋布,港汊沟浜交错纵横。自古以来,江南人家也就大多枕河而居。
  
  江南人家临河街面的门面都不太宽,通常是一家一个开间,十几户人家就会开出一条水弄堂。并由此衍生出石板路、水墙门、跨街楼、小桥、码头、驳岸、踏渡这些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这些临水而建的建筑群落,沿河伸展,曲曲弯弯,回环往复,往往让我的北方朋友们走在其中,很快就失去了方向感。他们一路抱怨仿佛走进了迷宫,但事后却又夸赞不已,回味无穷。
  
  唐代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把千年前的水乡人家的生活图景,活脱脱的描画出来。世世代代的江南人家,临河而居,河流可以说是江南人生活的命脉。人们临河种树,临河铺路,临河架桥,临河建屋、临河造庙,临河修园,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江南民居不断演化出新的面貌和风格。
  
  江南民居沿河而建,比较自由,不像北方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江南气候冬冷夏热,雨水偏多,冬天需要阳光,夏天需要遮阳,春秋需要遮挡风雨,因此在布局上多采用穿堂、天井和院落。普通百姓的住宅,以木构的两层厅堂式为多。其基本构造为瓦顶、马头墙、观音兜山脊。建筑之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看上去轻巧简洁、色彩淡雅,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
  
  江南民居,有着悠长的历史源头。建筑家们尝说:洞与穴是人类建筑的源头,也是古代文明的载体,无数的神秘山洞隐藏着无数让人浮想联翩的古代文明。然而在遍地水泽的江南平原上,先民们却不可能栖身洞穴,那样会面临灭顶之灾。古书上说,江南先民是被来自中原的泰伯从树上召唤下来,住进房屋的。但是考古发现,远在泰伯来到江南的数千年前,处在母系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已经建造了木构干阑式结构的木屋,而且采用了先进的卯榫结构,这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奇迹。河姆渡人发明的干阑式建筑,借鉴了鸟巢的结构,架高了生活与居住面的距离,下可避虫蛇和潮湿,上可通风换气,便于在水滨生活。就是今天,我们走进濒水而建的古镇,还能看出干阑式建筑的遗风古韵。数千年来,卯榫的建筑技术,一直为我国木构建筑沿用,而且江南民居一直沿用至今。江南先民的母亲们,不但给予后代子孙以生命,还为他们创造出遮风避雨的房屋。母亲的伟大,母亲的聪明智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江南的城镇,城里城外河流众多,百姓傍河建宅,前街后河,也是为路少河多的交通所迫。舟船就是北方的马车。古镇周庄的明代建筑张厅,有一幅对联说:“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我们原本以为这不过是文人的夸张,走进一看,才知道是有两座廊桥建在河上,廊桥却连接着后宅与花园,宅后小河又与南湖相通。这座建筑是典型的枕河而建的江南民居。
  
  江南的厅堂,大多为土木结构,大户人家的布局与构造,大多构思精巧,富于变化,有廊轩、重轩,也有用回顶、鸳鸯厅、满轩等。且轩与双步提栈前后呼应,讲究结构的对称。这些豪门大宅多到九进七落,这些宅院内庭的门柱、门楣上往往刻字、刻画,那些砖雕、石雕、木雕、彩绘栩栩如生,精细无比。有的豪宅还带有后花园,创造出江南民居的另一个特色——私家园林。《吴中旧事》上说:“苏子美云:吴中渚茶野酝,足以销忧,莼鲈稻蟹,足以适口;又多高僧瘾君子,佛庙胜绝。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留恋,不觉日暮,遂终此不去。”自古以来,富足优裕的闲适生活,使得江南富户有足够的兴致,足够的财力修建私人园林。拙政园、寄畅园、网师园、退思园、梦溪园、个园、何园、留园、沈园……都是江南私家园林的极品。
  
  这些私家园林都不很大,绝对没有北方那些皇家园林的宏大气魄。因此,这些私家园林讲求的是“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的特色。在几亩或十几亩的空间里,叠山挖池,开河造桥,修建亭台楼阁,追求的是花窗借景、步移景换、曲折尽致、宛自天开的韵味和小桥流水人家的精致风格。每当接待北方的朋友,我都要告诫他们:在这里体会的是亲朋好友喝酒饮茶、吟诗赏月的优雅,却难以感受饱览大好河山的感觉。你们看惯了高山大河,不要抱怨南国的小气啊。
  
  江南民居,豪门大宅毕竟少数,更多的是普通民居。从城镇走进古老的乡村,粉墙黛瓦隐没在树丛竹林里。远远看去,满眼是黝黑古拙的屋脊。这些微微翘起的曲线,粗看好像农民负重的扁担,宁静,却充满张力。走进细看,它却古朴玲珑,气势张扬,昂首向天、重心向地,宛若游龙。这些人字形大屋顶的屋脊,正是天与地的分界线。大屋顶下是墙,雪白的粉墙,山坡上的粉墙好似隐藏在白云里。江南民居是由木构柱网承重的,单体的外墙,起得是分割空间和围护的作用,墙对于房屋的稳定,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所以民间素有:“墙倒屋不塌”的谚语。江南乡村民居的山墙多采用硬山、悬山、歇山或观音兜,后墙采用矩形墙面,院落间、屋顶上往往修建马头墙,女儿墙。有些独立的农家院落,还修有院墙和篱笆墙。江南院墙的特色是那些用黑瓦砌筑的矩形、方形、菱形、花瓣形的各式花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南宋诗人叶绍翁写活了江南院墙的神韵。江南多水、多雨、潮湿,因而门下多设有台阶和门槛。江南民居的屋顶、屋身、台阶,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天下三分”的理论。
  
  江南多雨,所以江南民居多有一个大屋顶。屋顶是由筒状的黑瓦铺就的,从高处望去宛若一层层的鱼鳞,加上微微翘起的屋脊,在江南的斜风细雨里,宛若游龙欲飞。这些大屋顶在晴天里,配合远山的轮廓,远远看去蜿蜒起伏,就是坡的再造,山的延续。为了躲雨、避雨,江南民居的屋顶,大多会伸出一个长长的屋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江南民居的屋檐是有很多讲究的,在楼房的分层处有腰檐,为保护山墙不被雨淋有山檐,室外的走廊有廊檐,窗上、门上还设有窗檐和门檐。这些檐相交、相错,相映成辉。
  
  江南普通人家的住屋,大多是两层或三层的楼房。临街进门通常就是堂屋,用来吃饭、会客,穿过堂屋是光线暗淡的楼梯间,隔壁有一间居室,一般是老夫妻居住,子女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大多住在楼上。再向里走就是厨房了。厨房后面往往是天井,天井的作用主要是排水、通风和采光。在雨天,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会从四面流入天井,江南人家叫做“四水归堂”。楼上是江南人家的私密处,主人不请外人通常不能上去。那里大多是未婚姑娘的卧室,因此,江南民间,把两楼或三楼的居室,称作小姐闺房。
  
  江南人家的房屋,多会有一个阳台,它们或者临街,或者临河。这些阳台都是对外开放的,绝对不会像都市里高楼大厦的阳台那样,闭关锁国般把自己封闭起来。水乡的人们在阳台上读书看报,看风景、看热闹、饮茶甚至睡午觉。在这些阳台上,你还会常常看到有一只,甚或几只竹竿长长地伸出来,上面串着各色衣物和被单,就像是联合国总部的万国旗,在微风里飘荡。所不同的是纽约的旗杆是竖着的,江南的这些旗杆是横着。
  
  江南民居朴实简洁,不像现代建筑要贴上瓷砖、弄个玻璃幕墙,从上到下挂挂搭搭。他就是简简单单的粉墙黛瓦,正如江南女子一样,外表清丽和顺,内藏秀丽英华。“长干美儿女,眉目艳星月,屐上足如雪,不着鸦头袜。”用李白的这首诗来形容江南民居,是最妙不过的了。
  
  江南寸土寸金,江南民居的开间都不很大,然而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江南人,却在这不大的空间里,创造优雅,布置温馨。一套茶具,一条毛巾,一盏台灯,几只餐盘,也会摆放的充满禅意,除却草野气。原木雕刻的格子花窗,原色清漆的木制家具,自然、质朴、简约、清新。明暗相间的格局反映出清静平和的生活哲学,暖暖的光线里流动着家庭的温馨。屋里屋外,江南人家追求的都是简洁洗练、意境清新。不论是大户人家的金玉重器,还是寻常人家的木石陶瓷,都能随遇而安,反映出家庭主妇的点点慧心。江南人家,居家追求窗明几净,不染微尘。闺阁、书房布置的有闲适之情,韵律之美。冬天一盆兰,春天一枝花,几颗顽石,三两花瓶,窗外痩竹,门前蔷薇。有的是灵妙,添的是意趣。
  
  从江南人家的后门走出,或许就是河边了,有些人家的后窗、水阁也开在水上。水边上大多修有通向河水的条石台阶,那里是各家女人淘米、洗菜、洗衣、用水的河埠头,也是她们张家长李家短的饶舌处。这里春伴锦霞浣纱,秋映明月捣衣,夏风吹起彩裙飘飘,常常有姑嫂的笑语歌声,有着令人常常驻足靓丽的风景。
  
  江南是人文天府,江南是梦里水乡。一首渔歌唱响千年,一座小桥连接历史的两边,一个明眸皓齿的少女,一艘摇摇晃晃的小船,都是美丽的风景,都是一首好诗。而那临河贴水的粉墙黛瓦,经过千百年的延续、积累,不断从大屋顶下滋生国家。东晋、东吴、南朝、南唐、南宋……改易山河,推进文明。大江东去,沧海桑田。就是在大一统的今天,粉墙黛瓦依然是中华文明千古凝聚的精华。
  
  朋友,行走江南,体味江南文化,千万别错过粉墙黛瓦,一定要来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看看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