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追星族
2012-02-28 10:43 来源 : TimeOut 作者 :
平常喝啤酒、喝可乐,你不会有兴趣去了解它是谁做的,在哪做的,因为都一样(少数手工啤酒除外)。而葡萄酒有趣的地方是,法国人所谓的 Terroir 这个词,不仅包含了气候、土壤,还涉及了人的因素,所以即使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葡萄酿酒,要是种植者用了不同的栽培方式或是换了不同的酿酒师,酿出来的酒就会有不同的风格。许多葡萄酒迷除了谈产区、年份,还会特别追捧知名酿酒师的作品,就像搜藏艺术家的作品一般。
接触葡萄酒以来,我有幸认识了许多酿酒师,他们之中有的可说是全球酒界的Super Star,推动着葡萄酒发展的进程。意大利 GAJA 酒庄的安杰罗·加雅(Angelo Gaja)先生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巨星,他整个人散发出来的气场和能量,说明了他如何能在年纪轻轻时就敢反抗父亲的理念,甘冒其他酒农的耻笑,坚持引进来自法国的新技术和新品种,最终带领意大利葡萄酒业走上复兴的道路。他拥有“意大利葡萄酒大使”的美誉,多年来孜孜不倦、风尘仆仆地走访各国市场进行推广,不仅成就了自家的国际名庄地位,也大大提升了意大利酒的形象。其后再认识的同期先驱,如安蒂诺里(Antinori)家族、米开基阿罗(Michele Chiarlo)和塞拉图(Ceretto)家族,他们或许个性、风格不同,但共同的特质都是坚持不懈,有着长远的眼光和耐心。
除了名庄庄主,在这个消费者主导的时代里,也产生了一批明星级的葡萄酒评论家,他们的影响力足以左右一家酒庄甚或一个产区的兴衰。随着中国市场异军突起,他们也陆续来到中国访问,甚或试着找寻事业的机会。其中包括美国的重量级评论家罗伯·派克(Robert Parker)、法国飞行酿酒顾问米雪·侯隆(Michel Rolland)、法国酒评人米雪·贝丹(Michel Bettane)、英国酒评家简西丝·罗宾森(Jancis Robinson)、休·强生(Hugh Johnson)和史蒂芬·史普瑞尔(Steven Spurrier),澳洲酒评家詹姆斯哈利戴(James Halliday)和杰里米·奥利佛(Jeremy Oliver)。以一个晚辈的身份,当我与这些业界耆老们面对面时,就仿佛小粉丝见到摇滚巨星一样的激动,并且贪得无厌地想多听他们讲讲那些在书中已经被反复传颂的事迹,看能否挖掘出未曾被记载下来的独家猛料。
在酒界追星的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不只是访问,而是能跟他们还有更多的互动或共事。在北京,从詹姆斯哈利戴和澳洲总领事手上接下“澳洲葡萄酒最佳传播者大奖”是难忘的经验之一,而长期为简西丝·罗宾森翻译Financial Times专栏,并在她的官方网站上读到这些文章,也特别有成就感。而刚刚在中国举办第二届的“中国葡萄酒挑战赛”,与史蒂芬·史普瑞尔、米雪·贝丹和多位各国葡萄酒大师朝夕相处,共同评选值得向消费者推荐的好酒,更是获益良多。
说到史蒂芬·史普瑞尔,就不能不提到1976年由他主办的,轰动全世界酒坛并对加州纳帕谷(Napa Valley)产生深远影响的“巴黎盲品会”。当年他从纳帕谷挑选了一些酒带到巴黎,邀请到当地最权威的酒界人士担任评审,让他们以盲品的方式来给这些默默无闻的酒和一批法国顶级名庄酒一起打分数。评分结果不仅让这些高傲的评审们为之震惊,连他这个主办人都惊呆了——纳帕谷的酒赢得压倒性的胜利!在Time杂志驻巴黎记者的报道下,纳帕谷的酒从此名噪天下。这个事件不但被写成了小说,后来还拍成了电影“酒业风云(Bottle Shock)”。这个事件的主要人物,除了先认识了史蒂芬·史普瑞尔,后来我又认识了酿出获胜霞多丽白酒的Chateau Montelena酒庄庄主,波·巴瑞特(Bo Barrett)夫妇。在电影里,波和一位美女酿酒师谈了一段浪漫的恋曲,不过对于这个情节,他在老婆大人面前郑重表示纯属虚构!
最近我又去了一趟纳帕谷,在纳帕谷酿酒人协会(Napa Valley Vintners)的安排下又惊喜的见到了Chateau Montelena酒庄当年的酿酒师麦可·格吉许(Mike Grgich)、鹿跃酒窖(Stag’s Leap Wine Cellars,巴黎盲品会红酒第一名)创办人华伦·维尼雅斯基(Warren Winiarski)以及加州酒业领军人物罗伯·蒙大维(Robert Mondavi)的遗孀玛格丽特·比佛(Margrit Biever Mondavi)。华伦·维尼雅斯基说他刚接到获胜的消息时,只是很平常地回答了一句“那不错啊!”,后来等知道了评审是哪些人,对手是哪些名庄,这才开始兴奋起来。看着几位改写世界酒业历史的先驱们笑谈当年趣事,不禁觉得杯中的美酒也更加香醇,葡萄酒的世界也更加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