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四国之——教人费解的巴西葡萄酒

2011-01-27 15:09 来源 :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 作者 :  迈克•维赛斯 译者:罗家庆

分享

  这是《葡萄酒在“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对于理解巴西葡萄酒市场而言,直觉并不是一位很好的向导,人们很容易误解那里发生的一切。几乎所有你知道的巴西葡萄酒现状都可能不对。例如,很多人恐怕都会这样想象当地的情况:
  巴西并不生产葡萄酒,或者产量不大。他们怎么能生产葡萄酒呢?整个国家都被亚马逊(Amazonian)热带雨林所覆盖(当然,除了里约热内卢附近的海岸)
  同样,巴西葡萄酒消费量可能不大。那里人人都喝凯匹林娜(caipirnha)鸡尾酒,难道不是吗?
  如果巴西人酿起葡萄酒来,质量很可能非常差劲,可我却不知道,因为我未喝过巴西葡萄酒。

  是时候重新思考了

  这些观点错在哪里?我该从哪开始?实际上,巴西葡萄酒产量极大,它是南半球第五大葡萄酒生产国(排名在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和南非之后)。据2007年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局数据显示,巴西葡萄酒年产量为3.5亿升,是新世界久负盛名的葡萄酒产地——新西兰(1.5亿升)的两倍多。

  与此同时,你可能会以为,巴西是一块被海岸和丛林所充斥的大地,实际上,这个国家拥有十分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好几个葡萄主产区。其中最重要者,当属位于葡萄酒地带(北纬及南纬30至50度区域)温暖边缘的里约州(state of Rio Grande do Sul)。该州的塞拉古查(Serra Gaucha)便有超过9万英亩土地用于种植葡萄。

  正如本文开头处地图所示,巴西有好几个区域生产葡萄酒,其中就包括了圣•弗朗西斯科谷地(São Francisco Valley)——这是巴西东北一处干燥、炎热的沙漠地带,该地仅在赤道以南九度。当地的葡萄种植者运用发达的灌溉系统和特别的种植技术实现了一年两熟的葡萄轮作,几乎令酒厂设备运转无休。

  巴西葡萄酒的起源

  巴西生产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32年,当时的葡萄牙殖民者在圣保罗(São Paulo)周围种植葡萄。到了1626年,耶稣会士在里约热内卢开辟了葡萄园。可这就导致了19世纪晚期意大利移民在巴西持续种植葡萄的热潮。这些移民来自意大利东北部的特伦蒂诺(Trentino)和威尼托区(Veneto),被安置于气候宜人、山地众多的里约热内卢。他们带来了葡萄酒酿造的知识,还有家乡的品酒口味,特别是关于起泡酒的技艺和品味。想一想意大利苏打白(Spumante)和普洛塞克(Prosecco)吧!意大利移民们的影响持续至今。

  虽然巴西的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比较低——还不到2升,但是当地的中产阶级正在兴起,而且葡萄酒市场正在其传统的移民基础上日益壮大。许多人正在下注巴西,希望它能在葡萄酒的世界里成为一个更为卓越的角色。

  葡萄梦

  曾有这样一个老笑话:“巴西是一个未来的国度……而且它永远将是。”香槟生产商莫洛特和查顿(Möet & Chandon)公司看到了巴西的潜力,特别是在起泡酒上。早在全球化的巨大压力推向美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1973年,该公司便在当地投资了起泡酒生产项目,他们认为,如果有人向欢乐的巴西人销售嘶嘶冒泡的国产香槟,这就会成为他们自己的“香槟喧嚣”。不久,莫洛特和查顿公司就和包括西格兰姆斯(Seagrams)、巴卡蒂(Bacardi)、多摩克(Domecq)以及马提利与罗西等(Martini & Rossi)跨国酒类及饮料巨头联合起来,使外国企业在巴西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

  在一百年前的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葡萄酒生产重数量而非质量,这就意味着,由于气候的缘故,美洲杂交葡萄较之欧洲酿酒葡萄更为优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市场的问题导致了大型联合体的建立,就像种植者和小型葡萄园,它们一样在和市场力量抗衡。如在意大利北方地区,这些联合体至今依旧是推动葡萄酒品质提升的重要力量。

  名不副实的巴西葡萄酒

  在这些联合体中,有一家已经发展得如此巨大,以至或多或少地成为了巴西的“优尼特”(Riunite)。“维特尼卡拉•奥罗拉”(Vitinicola Aurora)合作社在1990年代中期便从超过1500户家庭葡萄种植者处收购葡萄以酿造(并出口)大量顶级葡萄酒。

  即使你从未品尝过任何一款巴西葡萄酒,可你很有可能已经多次享受奥罗拉的产品。它们打的不是奥罗拉的品牌,而是“马库斯•詹姆斯”(Marcus James)。

  现在美国销售的“马库斯•詹姆斯”是阿根廷进口优质葡萄酒“星座”系列中的一种,但从1980年代起,它就成了奥罗拉合作社的品牌。“维特尼卡拉•奥罗拉”,这个极度“非巴西化”名字取自执行官奥罗拉先生及其美国合伙人的儿子。他们生产的葡萄酒纯朴而廉价(这是未来巴西的“黄尾牌”葡萄酒?),而且拥有坚实的市场基础。也许在亲朋聚会或招待客人时,你便饮用了“马库斯•詹姆斯”系列葡萄酒,这极有可能是1990年代的“奥罗拉”酒,甚至你本人都没意识到。

  自1996年起,“马库斯•詹姆斯”便在美国卖出了超过50万箱,高于其时所有阿根廷葡萄酒的销量,并同时出口到其他30个国家。奥罗拉的生产车间成了南半球最大的葡萄酒厂,亦跻身世界最大的葡萄酒厂之列。

  这一品牌是如此成功,令到整个“星座”系列葡萄酒在面对市场日渐增加的需求时遇到问题。为此,在1998年度合同签约时,他们将酒源转去了阿根廷。“马库斯•詹姆斯”作为一种成功的葡萄酒品牌,继续在美经销,其中还包括阿根廷霞多丽、梅乐、赤霞珠、雷司令和玛尔贝克(混合一点加州白仙粉黛葡萄)等品种。在巴西,奥罗拉也一直以“马库斯•詹姆斯”品牌销售葡萄酒。

  变革中的巴西葡萄酒业

  今天,巴西葡萄酒市场正在发生巨变。在绝大多数地区,欧洲纯种酿酒葡萄业已取代美洲杂交葡萄。随着巴西市场向进口葡萄酒开放,质量标准亦在提升。尽管其基础市场依然庞大,但是优质品种所占份额正在扩大。巴西葡萄酒产业已获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009年,品酒大师理查德•亨明(Richard Hemming)向客户发表了关于巴西葡萄酒的观点,其中仅有部分内容在简克丝•罗宾逊(Jancis Robinson)个人网站刊登。他评估了四种17分以上(总分20)的四星级巴西葡萄酒,清单顶端是1998年卡夫•吉瑟•伯特酒(Cave Geisse Brut),一种发泡酒。至于2006年的丽迪尔•卡罗尔•尼布鲁(Lidio Carraro Nebbiolo)酒,亨明在品尝笔记上这样写道:“非常深的砖灰色调,带有樱桃、烟草、花香和紫罗兰的气息。高度挺拔的单宁,复杂的果味以及贯穿整个味觉体验的芬芳。”听起来很值得饮用,难道不是吗?

  米欧罗酒业集团(Miolo Group)经常作为一家巴西优质葡萄酒生产商而被提起,亨明也对其下两种佳酿赞誉有加。因此,若你有意了解巴西葡萄酒的发展趋势,尽可浏览他们的网站。雄心勃勃的米欧罗酒业生产着各种等级的葡萄酒,其中还有一种据说以帕克尔斯科(Smush Parkeresque,美国职业篮球明星)为标志的产品——作为法国酿酒师迈克尔•罗兰德(Michel Rolland)的客户之一,米欧罗这样做并不奇怪。此外,世界出口市场也纳入了该公司的计划。

  这就是“新新世界”的巴西葡萄酒,虽然“旧世界”依旧存在。我想,这也是“金砖四国”今天通常显现的特征:一只脚踏进了现代,可另一只脚还留在过去,就这样,他们在快速前进。

  巴西的过去令人惊奇,它的现在正在进步,而未来……,我对此乐观其成
 
来源:http://wineeconomist.com/

版权为中国葡萄酒资讯网所有 转载请联系(info@wines-info.com)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