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四国之——令人惊奇的印度葡萄酒
2011-01-26 13:50 来源 :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 作者 : 迈克.维赛斯 译者:罗家庆
分享
这是关于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葡萄酒业系列文章的第四篇。对于所有近些年来没有紧密关注的人来讲,印度的葡萄酒市场充满了惊奇。在《葡萄酒经济学家》网站上唯一刊登的该国葡萄酒业概述就是《步入迷途的关税政策》,我曾在文中指出,窒息印度酒业的,就是保护政策(本人依然保留这一观点)。
由于大多数人并不会把葡萄酒和印度联系起来,因此或许你会认为葡萄酒在印度是十分年轻的产业,实际上,就像你即将在下面看到的那样——印度葡萄酒业同样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和其他“金砖国家”相似,今天的印度葡萄酒业亦在经历着激烈的巨变,只不过鉴于其独特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传统,这一巨变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印度葡萄酒的起源
在差不多2500年以前,葡萄酒便被波斯的征服者们带到了印度。初次提及葡萄酒消费的治国文献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那时,葡萄酒被视作精英阶层的饮料,而贫苦大众却是无缘的(除非有个强有力的好主顾)。这种酒精饮料的消费观念如影随形般一直延续至今。19世纪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大大促进了印度葡萄酒的生产,直到1890年代根瘤蚜害对当地葡萄园造成极其严重的打击。
印度主要种植的是食用葡萄,酿酒葡萄则生长在少数几个地区,这些地区海拔通常在200至800米间,而克什米尔(Kashmir)还有海拔1000米的葡萄园。在这些地区,葡萄生长环境惊人的好,通常是一年两熟,而在种植实践上,则要考虑当地独特的湿度和降水条件(采摘必须在雨季前完成)。
自1947年独立以来,酒业便成了冲突的焦点之一。一方面,《印度宪法》第47条规定国家不鼓励酒类消费(甘地和一些早期印度领导人都是禁酒主义者),因此,酒类进口被课以重税且严禁广告。与美国极其相似的是,独立的印度地方邦政府同时又对酒类的销售有着各自的法规和税率,这就造成了牵扯极广的混乱争拗。然而在另一方面,一些邦政府又将葡萄种植与酿酒视作经济发展的工具。这既推动了印度葡萄酒业的发展,又为其带来了混乱。
在今天的印度,这个令人惊奇的酒的国度,这一局限依然存在。一方面酒类(特别是进口酒类)被征以高额税费,而且全国的市场都被各不相同的地方政策所割裂。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发展的政府政策看上去又将导致新晋葡萄园的过分泛滥。在急剧膨胀的印度中产阶级里,酒类消费正在快速扩张,可此时此刻酒类生产商也在经历着激烈地优胜劣汰。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者将淘汰出局。
三个酒商的故事
在印度当代史上,有三大最重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他们是印迭戈酒庄(Chateau Indage),格瓦尔葡萄园(Grover Vineyards)和苏拉葡萄园(Sula Vineyards)。
印迭戈酒庄是兴起于1980年代的优质葡萄酒厂。由来自孟买的萨姆•卓格勒(Sham Chougule)投资建立,该酒厂生产发泡葡萄酒,并主要用来出口(现在还有40%的产品远销海外市场)。法国顶级酒庄——白雪香槟(Piper-Heidsieck)为其在酒厂选址,葡萄选种以及酿酒技术上提供指导。这便是印度最著名的发泡葡萄酒——沃玛尔•哈耶尔(Omar Khayyam)的来历。对此,葡萄酒鉴赏家杰克斯•罗宾逊女士(Jancis Robinson)给予了远超同类起泡葡萄酒的高度赞誉。印迭戈酒庄目前仍是印度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商之一,主要供应两种发泡葡萄酒、两种红酒(皆以产自本地的赤霞珠酿造)和两种白葡萄酒。今天的印迭戈酒庄誉满全球,在澳大利亚建立了分厂,并在英国开办了分公司。
紧随其后的是格瓦尔葡萄园,它是坎瓦•格瓦尔公司(Kanwal Gover)与法国酿酒公司乔治•维瑟勒(George Vasselle)的合伙企业。他们的远景目标是把波尔多带去班加罗尔(Bangalore)——在印度用法国种葡萄酿制纯粹法国风味的葡萄酒。现在他们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功。在著名酿酒企业迈克尔•罗兰德(Michel Rolland)的帮助下,格瓦尔的品牌红葡萄酒酒“La Réserve”已经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最近,苏拉葡萄园一举超过印迭戈酒庄,坐上了印度葡萄业的头把交椅。苏拉是印度企业家雷杰夫•萨马特(Rajeev Samat)的产业。萨马特回国之前,曾就读于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并在硅谷工作。在距离孟买数小时车程的纳斯克(Nashik)镇——一处包含葡萄园在内的风景优美的经济作物种植中心,他将意大利托斯卡纳(Tuscany)地区酿酒厂与葡萄园合而为一的灵感变成了现实。在那里,葡萄酒生产与相关旅游并行不悖。
在2008年获得了一系列与其优质产品相称的荣誉后,苏拉进入了全面快速扩张阶段。整个葡萄园在既有的1200英亩基础上,又扩大了1000英亩,以生产更多的葡萄酒。为满足日渐增加的市场需求,一座新的酒厂亦已投入运行。现在的苏拉,拥有300名雇员,他们合计持有企业股份达70%之多。这也是苏拉成为印度酒业巨擘的关键所在。
苏拉的成功是酒类通过各种现代市场营销手段,进入印度主流中产阶级生活的里程碑。因此,很值得登陆苏拉的网站去浏览他们是怎么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确定产品的定位。就和官方网站上色彩缤纷的标签(以及激情满怀的掌舵人雷杰夫•萨马特)一样,苏拉将印度传统与国际影响力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SWOT分析
印度酒类市场显而易见的潜力,吸引着投资者纷至沓来,他们或试图在国内酿酒产业的发展中分一杯羹,或希求为跨国公司的产品在当地找到销路。为方便读者了解情况,我们给出了美国酒业协会在2008年发表的一份印度葡萄酒工业报告(pdf版)的链接。该报告指出,在印度,只有极少数地方法律不禁止,宗教观念不冲突,达到合适年龄的人可以合法地购买酒类,算上收入因素,能够认为是葡萄酒潜在消费者的人仅在总人口中占极少数。
这份报告的SWOT分析为当前印度酒类市场形势提供了简明扼要地概括。
优势
印度酒类消费在近五年中每年增长百分之25至30。
适宜葡萄生长的良好气候。
城市人口在持续增加。
年轻一代正变得越来越青睐重口洋酒,同时亦变得越来越追求生活中的优雅品味。
妇女和青年人对酒类饮料的接受度正变得越来越高。
弱项
葡萄酒仍被视作精英饮品。
由于缺乏酒窖和制冷设备,印度葡萄酒依旧面临储藏难题。
超过50%的人口不到饮用葡萄酒的合法年龄(25岁)。
4亿人属于18岁及以下年龄段。
薄弱的葡萄酒消费意识及相关基础设施。
机遇
在未来五年,一亿人将达到饮酒的合法年龄。
超级市场正在添置保存酒类的基础设备。
国内市场正随着可观的收入增加而扩大。
急速发展的旅游业将带来市场新机遇。
挑战
《印度宪法》不鼓励酒类消费。
对部分人而言,酒类意味着“罪恶”。
印度人依然钟情威士忌。
印度禁止酒类广告。
各地葡萄酒生产额度取决于各邦政府的限度。
与印度酿酒工业面临的诸多挑战相比,我坚信最大的障碍将是改革那些割裂市场的政府政策,并移除对国际竞争设置的保护性条例,这些条例,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除此之外,严重限制印度酿酒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也必须得到妥善的解决。
来源:http://wineeconomist.com
版权为中国葡萄酒资讯网所有 转载请联系(info@wines-info.com)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