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标,难检测
近日一个周末晚上9点,汉口的王先生邀朋友一起在武汉杂技厅旁的一家火锅店吃饭,顺便在附近一家小超市买了一瓶五年白云边。
谁知入口之后,王先生一伙人觉得这酒和平时喝的口感相差很远,于是找超市老板理论。该老板随即找来酒的发货商胡某。胡某坚称这酒是真的,还说:“不信,你就拿去质检,检测出是假的话检测费我出,我还假一赔十,赔你1000箱酒都可以……”
既然酒商信誓旦旦,王先生只好将酒送到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而得到的答复是:“关于酒类年份,目前是无法检测的!”
昨日,记者联系上该质检所副所长曾爱民,他证实,由于目前酒类年份没有国家标准,因此连专业的检测机构也无法识出其真实“芳龄”。
“老来俏”,价翻番
也许正是因为上述原因,造成众多白酒争相追逐“老来俏”,以获取高利润;而消费者即便知道那是“皇帝的新装”,有时为了面子也不得不忍痛消费,造成白酒越喝越“老”,价格越攀越高。
在江城多家大超市的酒类专柜,放眼望去,可谓“满城尽是年份酒”。每一瓶白酒的外包装上,都标注3年、5年、9年、10年、15年或者50年陈酿的字眼,而价格则是“老来俏”,年份越久越贵。
以某品牌白酒为例,5年、9年陈酿是几十元,15年陈酿一百多元,20年陈酿则是几百元,50年陈酿则卖到四五万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说,白酒的这股“年份风”是从2000年左右刮起来的,如今是愈演愈烈,逢酒必年份。
查年份,看原酒
不少老百姓质询:这10年、15年陈酿是否真的在酒窖存放了10年、15年,年份会不会有假?
省内一家酒厂技术人员向记者透露:这种想法是一种误读。因为,长时间窖藏陈酿的原酒酒精度很高,不宜直接饮用。将相应年份的陈酿原酒经过特殊勾兑工艺处理后就成了不同的年份酒。
但这仍然不能让人释怀——这原酒加一滴也是加,加半瓶也是加,在利益驱动下,厂家会不会尽量少加甚至不加呢?
一长期从事白酒贸易的人士甚而作出如下分析: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每年用于酿酒的粮食都是有指标的。在那种情况下,即使有陈年酒存放,量也很少,难以支撑如今“年份酒”的盛况。
莫虚报,小心查
加什么年份的原酒、加多少,似乎都是厂家说了算。
对此,有关部门表示,开始研究年份酒的管理法规,并制定标准,但至今仍未出台。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张秀艳介绍说,我国已有葡萄酒的标准,葡萄酒的年份就是指葡萄采摘的年份。而白酒的年份非常复杂。白酒在发酵过程中,生化反应持续进行,其中三四百种脂类的成分在不断变化,给检测带来不少难度。
检测难,相关部门能否监管年份酒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教授乔新生认为,我国《酒类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发布酒类广告时,厂商要提供确认广告内容真实性的证明文件。也就意味着,酒厂发布年份酒广告,提供不出年份证明材料时,则为虚假宣传,工商部门可进行查处。
而武汉江岸区一位负责酒类监管的工商人员坦言,酒厂提供的证明材料,由于无法通过检测来核实,给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乔新生教授认为,年份酒的盛行,从一定程度上也是消费者盲目攀比促成的。此外,我国的品酒师行业也需进一步完善,像国外的品酒师一样,定期发布各种年份酒的口感报告,引导消费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