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葡萄园

2010-11-22 10:04 来源 :  生活新报 作者 : 

分享

  传教财富

  谁是第一个进入云南的西方传教士,如今或许已经无法准确考证。让人意外的是,昔日这些上帝的使者带到云南的一些东西,却在这片乐土上一直存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些西方传教士的足迹时,不难发现他们给云南留下的咖啡、葡萄酒以及奶牛等商业财富。

  或许,他们当初带着这些来,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在东方的这片高原上,尽量过得像在家乡一样。但无意间,他们从异域带来的文化,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地的人。影响更深远的是,他们带来的这些财富,如今被当地人发扬光大后,形成了云南特有的财富地图。

  雪域高原上的葡萄园

  11月初的早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了德钦县茨中村的葡萄园。不远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直插云霄,挺拔孤傲的雪峰渐渐袒露出雪白的“肌肤”,并且反射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身穿藏服的少女阿森玛俯下身,轻轻弹去覆在葡萄叶上的冰凌,好让这棵“黑珍珠”充分吸收每一缕阳光的能量。据说,这里是世界上风景最美的葡萄园。

  来自塞纳河畔的礼物

  故事还得从1860年说起。那一年,法国巴黎传教士罗启祯在西藏地区传教时受到了挫折。这位被驱逐出境的西方传教士只好带着《圣经》离开西藏沿着古道顺江而下,来到了云南省德钦县澜沧江畔这个神山脚下的藏族村子——茨中村。除了圣经,罗启祯口袋里还揣着几粒塞纳河畔的葡萄种子。从此以后,葡萄便在茨中扎下了根,葡萄酒也成了历史留在这里的馈赠品。

  阿森玛出生于茨中村,但她并非是这里的葡萄种植者。18岁的时候,她在离茨中村外40公里远的另一个藏族乡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小学老师。每次回到茨中探亲时,她都会到舅舅家的葡萄园帮忙打下手。对她来说,照料葡萄园是件难得的美差,不用面对枯燥的教案和孩子们的喜怒无常,光是看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就能让她心满意足。“舅舅告诉我,这种葡萄的品种叫做‘黑珍珠’,从法国传来的。听说法国的葡萄酒很有名,不知道和我们这里的葡萄酒相比,哪种口感更好一些?”

  但是让阿森玛没有想到的是,如今“黑珍珠”在法国已经绝种,而在德钦、在茨中村,用世界顶级酿酒葡萄“黑珍珠”酿制的葡萄酒,早已成为家家户户的日常饮品。

  关于茨中村葡萄酒的来历,既没有影视记录,也没有史料记载,有的只是口口相传,但这却丝毫不影响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因为除了扎根下来的法兰西葡萄以外,矗立在茨中村中心的茨中教堂也成为了这段历史最可靠的见证。

  现在见到的茨中教堂并非那个最早修建的教堂。茨中教堂的原址在茨中村南边约15公里的茨姑村,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76年)修建的。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德钦县境内发生驱洋教运动,焚毁了茨姑教堂。1909年重建,教堂建成后,即成为云南驿区主教礼堂,至今保存完好。茨中教堂完整地保留着它的法式建筑风格,进门是四层高的钟楼,然后是可容纳百人的殿堂及讲坛;彩绘玻璃窗和顶棚基本完整,耶稣和圣母等塑像各归其位。每个地方都干干净净,可以看出教堂一直都受到悉心的照料。

  阿森玛几乎没有去过茨中教堂,因为她信奉的并非天主教,而是佛教。在茨中村,100户人家里包含有藏、纳西、傈僳、白、回、汉等多个民族,其中信天主教的占90多户,信藏传佛教的也有几户,但这丝毫不影响村民之间的和睦相处。阿森玛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被当作异类或少数派。和其他村民唯一的区别是,阿森玛不去做礼拜,不过圣诞节,不用每个月禁食一天。

  在茨中村可以看到,有的房顶上竖着十字架,有的屋檐旁飘扬着风马旗,一家人里丈夫信奉天主教,妻子却信奉佛教的也不足为奇。


矗立在茨中村中心的教堂见证了村民种植葡萄的历史

  上帝的祝福

  茨中村所表现出的不可思议的包容性,也解释了为什么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与来自法国的葡萄酒——本来毫不相干的两样事物可以毫不费力地结合在一起。在茨中,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葡萄,酿葡萄酒。茨中教堂前面也有一片葡萄园,100多年过去了,德钦茨中教堂外的葡萄园至今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据当地人介绍,茨中除了“黑珍珠”,还种植着一种叫“玫瑰蜜”的葡萄,是法国波尔多的品种。根据历史记载,已有500多年的培育历史。在“玫瑰蜜”种植方面,吴公底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手。

  茨中教堂的委托管理者吴公底老人十分健谈,在和记者的交流过程中,他很愿意分享自己的家事。如今年过花甲的吴公底育有一女两男,长子叫约翰,次子叫彼德,都是教名,用的是圣徒的大号。在当地,吴公底家算是经济条件不错的中等人家,有着自足而体面的生活。

  虽然没有经历过太多大世面,但吴公底却有着非常清晰的经济头脑。他家住的两栋二层木楼围着个小院,因为近几年来参观教堂的游人多了,他便将二楼腾出来做客房。虽然每个月收取的房费并没有多少,但至少可以补贴家用。吴公底还特意在客房放置了一本留言簿。客房取名为红玫瑰,名字由来是他家自酿的红葡萄酒非常好,且一直栽种的是当年法国传教士带来的“玫瑰蜜”品种。

  说到“玫瑰蜜”,吴公底更是滔滔不绝。为了让自己酿造的葡萄酒更加纯正,他先后多次跑到西藏的盐井,向健在的老修女请教当年传教士从法国带来酿制甘地葡萄酒的酿制技术。经过多次往返请教和多次试验,最终酿出了纯正的甘地葡萄酒。法国葡萄酒的酿制技术并不难,关键是看酿酒者对葡萄的了解程度,这是老修女的原话,如今吴公底常常挂在嘴边。之后,吴公底便把葡萄酒酿造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了村民。如今的茨中坝子成了葡萄基地、葡萄园,农夫个个是种植葡萄和酿制甘地葡萄酒的能手,这还多亏了吴公底。

  事实上,茨中村种植葡萄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始终摆脱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村民们每家最多种上1亩葡萄自酿自销。吴公底心里很清楚,1998年,吴公底率先在承包地种上了3亩玫瑰蜜酿酒葡萄。种植试验成功后,他又扩大了自己的种植规模,并把经验传授给了其他村民。正是这一举动,给茨中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茨中葡萄酒于2000年正式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开酿起来,主要以家庭作坊形式推广。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村民对产业化生产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村民甚至开始要求政府改变这种把村民当作原材料生产者的模式。

  但对于茨中村的村民来说,葡萄酒的存在有着比经济因素更重要的价值。圣经说,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时,唯一的身外之物就是夏娃头上戴着的那一顶用葡萄藤编织的帽子。从此,葡萄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因此,被喻为上帝之血的葡萄酒在茨中村民心中更像是一种祝福。从欧洲到亚洲,葡萄留给茨中村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商品。

  卡瓦格博的神秘馈赠

  “神将葡萄赐予人类,人们则将葡萄酿制成酒,从此便有了欢乐。”说到底,茨中村更接近于一座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与之相比,离德钦县30多公里的布村,商业气息要显得浓厚得多。

  同样由法国传教士所赐,在茨中播种下第一棵葡萄之后的数十年里,葡萄也遍布了布村的土壤。与茨中相比,布村更加靠近梅里雪山。从世界各地赶往明永冰川的朝圣者们,都会经过布村成片的葡萄园。他们并不在意这些葡萄是不是来自法国,也没有时间停下来品尝一下这里酿制的葡萄酒。在朝圣者眼里,布村的葡萄已经成为神山卡瓦格博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神山赐给世世代代守护着它的人们的一种馈赠品。

  在布村种植的冰酒葡萄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赤霞珠。这种葡萄似乎真的被赐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因为它们正在改写亚洲葡萄酒酿制的历史。

  冬至前夕,布村的葡萄才到收获的时间。当地村民立青大哥告诉记者,这里的葡萄园每天都与雪山、冰川和神秘的经幡相伴,生长出来的葡萄自然出类拔萃。日间,葡萄吸吮着卡瓦格博吹来的清凉雪风,采纳着梅里雪山的灵气;夜晚,葡萄沐浴着高原的月色,凝聚着雪域高原的精华。按照云南的气候条件,每年八九月葡萄就已经成熟了,但布村不一样。这里的葡萄虽然红透,但离采摘尚需时日。等到冬天来临,从卡瓦格博飘来的冰雪覆盖了大地,葡萄园里的葡萄获得了“重生”的机会,这便是布村葡萄的秘密。在每个极寒的夜晚,葡萄就这样一直悬挂在枝间经历着一次次的冰冻,渐渐浓缩。直到采摘时,红玛瑙色的葡萄粒上还带着晶莹的冰渣。“别看葡萄表皮虽然已经萎缩,但果实却依然健康,富有汁液且十分香甜,破碎后的糖度达到了35度以上,这就是用来酿造冰葡萄酒所需的优质原料。”立青大哥说,在全世界盛产冰酒葡萄的地区屈指可数,布村就是其中之一。

  这可看傻了法国人。在数个世纪以前,法国人就在自己的国家到处寻找冰酒葡萄的种植地,结果毫无进展。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传播竟然成就了布村这个原始的小村庄。

  立青大哥告诉记者,布村位于1900米-2780米的河谷地带,年降雨量平均在300-600毫米。因海拔高的关系,这里全年平均日照在2200小时以上。由于葡萄园的四周有大量的沙石,白天可吸收大量的热量,到了晚上再释放出来,充足的光热资源满足了葡萄光合作用的需要;从地势上看,布村的土地是由山体滑坡堆积而来的沉积土,土质松散,属适宜种植葡萄的典型的沙砾土壤;布村的葡萄园行距宽,通风和采光条件优越;这里昼夜温差很大,一天里温度的差距在15度以上,从酿酒葡萄种植理论上来说,十分有利于糖分和其他酚类物质的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葡萄在这里享受着与世无争的无污染环境、终年雪山融水的灌溉。“毫不夸张地说,布村正是法国人梦寐以求的葡萄天堂。”立青大哥说。

  要知道,冰酒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极品葡萄酒,以味道甜美、口感好而著称。冰酒在葡萄成熟后要求延迟采收,使葡萄不离开藤体,在一定低温下缓慢冰冻、浓缩,在低温下采摘、发酵,因此其生产对产地、原料的要求十分苛刻。在全球葡萄酒市场,购买葡萄冰酒多要提前与酒庄预订。在许多葡萄酒收藏家的眼里,冰酒都是收藏上品。在过去,冰酒只有德国与加拿大能够生产,而布村葡萄园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地域格局。

  拯救危机的葡萄藤


  雪山脚下静谧的茨中村

  事实上,布村能够生产冰酒的历史仅仅10来个年头。发现布村拥有这一潜能的,是德钦梅里酒厂厂长秦召智。

  秦召智第一次到布村是1998年,当时这里的村民并不知道什么是冰酒,只是年复一年地牢记传教士的教导,遵循着常规的时节采葡萄。在葡萄酒市场打滚多年的秦召智意识到,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很有可能使其成为种植冰酒葡萄的产地。

  两年间,秦召智在德钦云岭乡至佛山乡长达100公里的梅里雪山大峡谷之间来回考察,最终确认了布村作为种植冰酒葡萄的最佳环境。2000年,借助德钦县创造的良好招商引资环境,德钦梅里酒厂正式进驻德钦。第二年,布村和茨里一些人家就种起了12亩赤霞珠葡萄,葡萄于去年开始挂果。

  “酒厂在去年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冰酒,没想到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目前酒厂的年产量在50吨左右,我们计划到2013年扩大到150吨。”秦召智说,别看冰酒的产量不大,目前全世界冰酒的总产量也不到2000吨,布村的冰酒正在快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不仅在布村,整个德钦县都试图依靠葡萄实现一次产业上的飞跃。事实上,国家出台天然林禁伐政策,“木头财政”彻底崩盘后,德钦农业产业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受制于当地农民素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局限,德钦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做过诸多尝试,直至他们抓到了拯救这次危机的葡萄藤。

  为了发展葡萄,德钦县副县长和小雷考察了国内所有的葡萄酒主产区。2000年,德钦首次引进了葡萄酒公司,开始在全县推广种植葡萄。去年,德钦县种植葡萄已达8000多亩,其中3000亩已进入丰产期。全县葡萄总产量从2005年的100多吨增长到现在的1580吨,实现农业产值570多万元。全县有2100多户农民种植葡萄约1万人,占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一开始很难,大多数农民们都不相信种葡萄会比种粮好,饿了又不能拿来当饭吃。”和小雷说。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向本文作者表示感谢,欢迎读者提供原作者及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