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炒作太不靠谱

时间 : 2010-10-25 10:46 来源 : 《中国质量报》 作者 : 胡立彪

    已经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出现了酒类产品销售的高潮。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无论白酒、红酒,凡打出“年份”牌,身价都会大增,且颇受消费者追捧。按照这些消费者和一些商家宣传的说法,年份越久酒越好,而且在家多放几年,等于继续陈酿还能升值。白酒、葡萄酒都讲这个理儿,恐怕很有问题。

    酒类专家表示,目前,消费者对酒类年份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而商家在这方面的宣传也不怎么靠谱,多有误导。要知道,进入市场销售的白酒都是勾兑而成的,所谓“年份酒”,只不过是用某一年份的原酒勾兑得来。至于原酒比例是多少,至今国家尚无强制性规定,行业内也缺乏统一标准,全凭企业自己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不存在作假行为。曾有一个建厂只有几年的白酒企业竟推出“30年陈酿”的酒,这怎能让人相信呢?

    相比白酒(粮食酒),葡萄酒宣传“酒是陈的香”就更不靠谱了。科学地讲,葡萄酒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饮料,有一个从年轻到衰老的生命周期。因生命力不同,葡萄酒有新鲜型和陈酿型之分。世界范围内每年生产的葡萄酒大多数是新鲜型的葡萄酒,生命较短,不过一两年时间,有的葡萄酒甚至在出厂几个月后便开始老化,不再适合饮用。而具备陈年能力的葡萄酒,虽然可存放5年、10年或更长时间,但需要很严格的贮藏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酒质也会逐渐走下坡路,并不是储存越久越好。至于用来拍卖的一些天价历史名酒,实际已无饮用价值,买家看重的更多的是其文化和历史价值。

    正是看到消费者对葡萄酒年份存在不科学的认识,一些商家才动起年份的歪脑筋,用“××年窑藏”这样的招数忽悠消费者,葡萄酒的价格也随着其标注的年份而水涨船高,商家的这种误导反过来又加固并扩大了消费者的错误认识,形成恶性循环。上述的“陈酿”误导只是初级水平,严格说来也算不上年份噱头,只要稍微懂点葡萄酒知识即可识破。高级阶段的忽悠,则加入了专业知识含量,让年份具有了“科学性”。

    葡萄酒的质量先天在于原料,后天在于工艺,故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之说。从某种程度上讲,葡萄酒不是酿造出来的,而是“种”出来的。对某一个葡萄产区而言,品种一经种植就会多年不变,而土壤因素也是相对固定的,唯一活跃变化是每一年的气候。按照国际惯例,葡萄酒标注的年份应该是葡萄出产的年份,只有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生产出来的葡萄酒才能标称为当年的年份葡萄酒,好年份的酒价格一般都大大高于普通年份的葡萄酒,有的甚至高出几倍。但是,一些国内企业在年份标注上大打擦边球。

    尽管2008年初我国出台了葡萄酒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年份葡萄酒”所标注的年份必须是葡萄采摘的年份,不能再以“××年陈酿”的噱头糊弄消费者,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标准的执行力度尚待进一步加大。而从国外葡萄酒市场经验看,其酒庄大多属于代代相传的世袭领地,酒商大多不愿冒着可能倾家荡产、行业不容的风险去造假。但在国内,之所以出现厂家凭主观意愿标志白酒、葡萄酒年份的现象,缺乏行业自律是一个重要原因。
 

新闻评论

    热门点击

      最新报道

        加入酒庄列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