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村是澜沧江上游一个不起眼的藏族小村庄。在险峻的雪山谷底和奔流的江水边,一小块台地上汇集着棋盘格子般的田地和十几栋小楼,那是布村人的家园。
20岁的村民青梅吾姆正在地里学习一项新技术:给葡萄藤剪枝。从县里来的专家立青格茸告诉她剪口不要太大,以免影响新藤的生长。
虽然此时老藤还未抽出新叶,青梅吾姆却已在为今年秋天的收获做准备:10月葡萄被摘下收走、榨汁发酵后成为一瓶瓶香醇的红酒,对品尝者来说是欢愉的美食体验,对青梅吾姆们来说则是辛勤一年后实实在在的收获。
仅仅不到10年前,这些生活在云南省西北部大山深处的人还从未种过葡萄,更不曾想像过这紫色的果实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在56岁的村民旺吉的记忆里,大家在这巴掌大的地上种青稞,除了自用和喂牲口外,所剩无几。
虽然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就把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带到了澜沧江河谷,但一直限于很小范围。中国的葡萄酒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东、河北沿海,以及东北和西北的新疆、甘肃等地。
担任德钦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副主任的立青格茸说,大约10年前一些农业专家来考察,认为澜沧江河谷和仅隔一道山脉的金沙江河谷在土壤、温度等方面也非常适宜葡萄生长。当地政府认为,葡萄种植是一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于是开始推广工作。
立青格茸说:“一开始很难,因为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相信种葡萄比种粮好,我们跑了很多路,做了很多工作。”德钦县政府还免费给村民提供种苗、水泥杆、铁丝等,请专家来指导,一共花了18万元技术指导费。
2001年,布村率先试种了120亩(每15亩折合一公顷)赤霞珠,这种葡萄色度深,糖度高,是酿造高档干红葡萄酒的上好品种。北京一家酒业公司与德钦签了30年的合同,果实成熟时由公司来当地收购,送到外地酿造灌装。
种葡萄的效益像生命力旺盛的藤蔓一样伸展开来。
德钦县北部的佛山乡有120户种植葡萄,收入从2005年的12万元增长到去年的138万元。有45户人家的布村,去年的葡萄收入是82万元。立青格茸说:“仅此一项每户年收入就有一万多元,和以前人均年收入1600元相比,差别实在是很显著。”
旺吉家的17亩地全种了葡萄,去年收入3.4万元。像很多村民一样,他家住进了宽敞干净的两层楼房,庭院种满果树。
“好几辈人都没有过这样的收入,”旺吉说。
身边的范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葡萄种植户的行列。立青格茸说,现在德钦有2100多户农民种植葡萄,大约1万人,占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产量从2005年的100多吨增长到2008年的1548吨。
无论在金沙江畔的奔子栏地区,还是从德钦向南的澜沧江河谷两岸,现在都可以见到江边台地上竖着成排矮水泥杆的葡萄园,这两条亚洲著名大河的上游正在变身“葡萄酒河谷”。
立青格茸说,德钦县有5.3万亩地适宜葡萄种植。他们计划到今年年底把葡萄种植面积从4300多亩扩大到一万亩,目前农户正忙着开土栽苗,到明年面积还会进一步扩大。品种方面,也在试种霞多丽、美乐、黑比诺等葡萄,力求多样化。
同时,德钦县也在尝试引进酿酒技术,在当地开发具有特色的冰葡萄酒,提高产业附加值。
站在旺吉家的屋顶,对面就是高耸圣洁的梅里雪山。主人搬出藏式木桌椅,用雕花木碗斟上自酿的半甜葡萄酒,宝石红的液体在清澈的空气中溢出香气,品之则口感醇厚浓郁。
德钦一直是滇藏旅游线路上的一颗明珠,雪山冰川和绚丽的多民族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立青格茸说,德钦已经把开发葡萄酒旅游列为下一个目标,届时,品红酒、观雪山对外来游客来说将是一个无法抗拒的新诱惑。
他指着布村附近的半山坡,在那里,一个以品酒、住宿、观光等为服务的葡萄酒庄已开工兴建。他说:“拥有如此独一无二的景观,这里可以成为中国最好的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