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维尼酒庄庄主:曼里奥. 考拉维尼先生
低弗留利丘陵位于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 在该大区首府特里艾斯代省和乌迪内省之间. 考拉维尼酒庄就位于这片丘陵之上, 1896年, 酒庄就在这里创立; 1963年, 酒庄的黄丽宝拉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64年200箱出口到加拿大的一家餐馆; 1980年, 曼里奥. 考拉维尼先生开始成为酒庄新一代的当家人, 酒庄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1996年, 酒庄开始全面打入国际市场; 如今, 酒庄拥有葡萄园达160公顷, 年装瓶量达150万, 产品销往25个国家, 出口量占其总产量的80%以上.
二月的最后一天 , 我在低弗留利丘陵上的考拉维尼酒庄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葡萄酒之旅.
在乌迪内火车站, 考拉维尼酒庄的小主人陆伊吉. 考拉维尼先生热情的开着一辆阿尔法.罗米欧接我前往酒庄. 一路上, 早春的田野象是从长冬初醒, 伸着懒腰, 活动着筋骨; 远处泛青的树干虽然还是"草色遥看"而树枝上的细芽确正蓄势待发呢.
这是我来意大利三年里第二次踏上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的土地. 上一次是在2003年的盛夏, 为了赶赴意大利有史以来第一个葡萄酒的MBA的面试, 所以, 只是在通往大区的首府特里艾斯代市的火车里匆匆地瞥了一眼这片迷人的土地(遗憾的是, 因为需要回国签证, 我只好忍痛放弃了这一难得的机会); 这一次, 可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意大利葡萄酒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发展, 我也挺直了腰杆, 不用再看意大利人的脸色了, 可以更好的了解意大利的葡萄酒, 领略意大利各地风光,各色美酒了.
我的思绪随着阿尔法.罗米欧驶进了一座红房子小院而回到现实中. 几个高过米,圆圆的象木桶的东西令我好奇. 看那组大的铁轴, 我猜想这些该是用来榨汁的吧, 果然, 它们就是手工操作时代留下来的"榨汁机", 比起当年人们用脚踏来, 它们可还曾是很先进的呢.
在二层红色石头小楼的外墙上, 爬满了密密的爬墙藤, 我还以为是葡萄树,细看原来是意大利常见的一种我也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名字的爬墙藤, 要在夏天, 它们一定会把整面墙覆盖的严严实实吧. 石屋内, 几幅以田野为主题的油画和摄影作品令人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 酒庄的主人, 曼里奥. 考拉维尼先生满面春风,持重而又不失热情地欢迎我的来访, 他50多岁, 看上去精神饱满, 蓝色的双眸深邃令人联想到德国的哲学家------他也的确堪称哲学家, 至少在葡萄和葡萄酒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并带领一家人把酒庄的文化, 把那特色的产品带进了国际市场. 比如, 关于如何看待葡萄酒的酿造中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的关系, 他说: " 传统对于葡萄酒的酿造无疑是相当的重要, 传统是一个酒庄,一款酒重要的财富, 但如果躺在历史的辉煌之中, 拒绝接受现代技术和管理理念, 也就等于拒绝了解消费者的感受和需要." 在谈到如何看待和使用木桶时, 他说: "木桶对于酿造葡萄酒就好比盐和胡椒对于烹调的作用一样. 调料当然时必要的, 但是应该清楚不能因为调料而冲淡甚至改变主料的味道-----我们当然也使用木桶, 比如我们的霞多丽, 长相思, 但是我们使用木桶正是为了提高酒本身的品质, 因此, 我们的酒里面绝不能有木桶的味道!".
正如弗留利大区在意大利乃至在全世界都是最著名的白葡萄酒产区一样, 考拉维尼酒庄的主流产品也是白葡萄酒. 在飘满酒香和果香的酒窖里, 曼里奥. 考拉维尼先生若有所思地说: " 我们最初的产品是道凯TOCAI和美乐MERLOT, 如今, 我们已经拥有包括霞多丽, 长相思, 灰品乐,来佛思考REFOSCO等诸多品种的白酒, 红酒, 起泡酒." 品尝着款款清新, 清凉, 顺口的白葡萄酒, 如同体验到阳光微露的清晨弗留利低丘陵上青草,露珠,翠鸟的歌唱; 红酒似血, 汽酒如泉, 此时, 真的可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酒杯在手, 我的目光却深深为那款款别具风格充满艺术气息的酒标所吸引-------
霞多丽酒标上那一身碧绿的蜥蜴(俗称:四脚蛇), 让我想起了童年那一个个难忘的夏夜;
长相思酒标上那个坐落在满是绿色葡萄园的山脚下的城堡令人神往那久远的帝国时代;
而最绝的要数黄丽宝拉了: 一只老葡萄藤有如一位老人写满岁月的手臂, 上面那两小串葡萄就如同淘气的孩子, 缠着老人讲那过去的事情.
带着满口的酒香, 欣赏着油画里面弗留利丘陵清晨的阳光, 我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想想多年来家乡大连的父老们就着鲜活的海鲜却大口的干着中国的烈酒, 我真恨不得手臂伸长跨过欧亚大陆, 把一杯杯清新易饮, 堪称海鲜伴侣的低弗留利丘陵上的考拉维尼酒庄的款款白葡萄酒送给好朋友们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