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葡萄酒也有阶级

2008-01-02 16:41 来源 : 联合报 作者 : 许悔之

  年轻的时候,因為著迷於法语的抑扬顿挫,我曾经报名师大法语中心為期三个月的密集班初级课程。第一次上课时因事不能前往,第二堂课我才参加,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简单的问候语;当我用英语向老师问候时,我永远记得那位来自巴黎的年轻女子,用一种夸张的难以置信的表情对我说:“请用你的母语,或者法语和我说话!”彷彿从我口中所出的是“盎格鲁萨克逊蛮族”的语言。一个月以后,我从法语班退出,到现在只记得几句。

  语言充满阶级之分,衣著充满阶级,饮膳亦含阶级;当然,葡萄酒也充满了阶级。

  外交部政务次长杨子葆的新书《葡萄酒文化密码》恰巧就是一本美学的阶级论述之书。

  书中提到作者在法国求学阶段,以及学成就业之后,因為不懂葡萄酒,无法进入法国人交谈交际的圈子,而成為“他者”。作者发愤去参加葡萄酒课程,当他开始懂得葡萄酒的知识与论述之时,他的工作和阶级爬升,也开始充满机会;一位花莲出生的寻常人家孩子,除了发愤读书之外,葡萄酒的品味和知识,遂变成他无往不利的利器,披荆斩棘,在职场中变為成功者,美学品味也因此充满了实际的利益。

  读这本书,我的第一层感觉,其实有一点像励志书,作者并不遮掩自己年轻时的努力和算计,告诉了读者,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从工程师到晋身高阶公职(杨子葆歷任驻法代表等职),法语能力和对法国葡萄酒的知识,让他改变了阶级。

  确实,阶级无所不在,在葡萄酒的世界裡亦然。偶尔喝葡萄酒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是所谓正宗、王道,其实展现了酿酒歷史之悠久、风土之适宜,而成為另一种“美学经济”。脆弱易受惊吓的葡萄酒,其实是“慢食”之际的完美伴侣,香气与口感随时变化,深浅长短,讲得玄一点,每一次都不可复製、神龙见首不见尾。葡萄酒不像啤酒、威士忌或白兰地那样稳定,每一瓶葡萄酒都更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莫怪乎罗兰.巴特曾言:“法国是红酒的文化,美国是鲜奶的文化。”

  《葡萄酒文化密码》以作者个人的生命為经,葡萄酒的故事和遭遇是纬,经纬之间,陈述了许多布尔乔亚的品味,精深而幽微,仿若萧邦或布拉姆斯的音乐,时而低吟近无声,时而激昂若矫龙。

  我是那种随机的葡萄酒饮者,分不太清楚葡萄酒驳杂的名类之学,但俱足基本的饮用知识,葡萄酒确是悦乐之物,也确实深沉。夜间读《葡萄酒文化密码》,多有受用,知识与趣味盎然。也突然想起,在葡萄酒惯有的花香、果香之外,曾於一些老酒之中,领略过兔子皮毛、铅笔心等怪异而神奇的气味,而若有所思:人的官能和记忆究竟意味著什麼?

  或许就是孤独罢。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要与何人说?当我们饮用葡萄酒之时,那些繁复的感觉,要怎麼说得清楚呢?就算最好的朋友在你身边,你也是无法向他们说清楚那一口的完整滋味。

  因為,一直在变化中,以不变追变,殆矣。

  阶级无所不在的世间,无论是饮酒或其他,随顺自己的心性,最為适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