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以趣和而往
2007-04-02 15:25 来源 : 人民网 作者 : 曾坤
三年前申请到这个小城工作时,本来就有远避官场与市嚣之意。昔日的成功与失败,高傲或卑微,均已抛到九霄云外了。自己给自己定下规矩,工作上,取一个“实”字,记者以笔立世,多出精品为实;生活上,取一个“静”字,远离嘈杂,用无欲垂钓宁静。
这样一来,工作、生活就变得单纯多了。淡中交往,朋友“圈子”不再以相交为饵,没了招摇过市之徒;同气相求,慕的是心灵通融,陆波先生便自然走进“圈子”里来。
陆波与我,当属于“以趣和而往”的一类。他几十年以笔墨为生,从黑发后生熬到“前秃光明”。做过记者,编辑,现任澳门日报常务副总编辑。我俩经历、庚年相仿,又同处小城狭窄的新闻圈内,自然就多了碰面的机会,自然就有了“同类”的沟通。虽总是匆匆一面,但不知怎的,他竟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
我极欣赏他身上那种散溢着生活的温馨质感的东西。他喜欢品尝葡萄酒,天下极品葡萄酒似乎没有被他漏喝过的。最难得的是,他满腹葡萄酒文化,从法国葡萄酒说到葡萄牙葡萄酒,从美国葡萄酒对比中国葡萄酒,从葡萄酒的酿造到葡萄酒的储藏,从葡萄酒的鉴别到葡萄酒杯的使用,都如数家珍,无一不晓;他痴迷于影牒、影片的收藏观看,据说,他收藏并观看过的古今中外电影、电视牒片达五、六千种之多。我以为,这差不多已达到了整体文化意义上的收藏规格。
在澳门,陆波同为学界、政界名人,既是澳门日报资深领导,又是全国政协委员,还兼任许多社会职位。这些被功利社会极力张扬的“光环”,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黯然无光。那一年,我俩随同一个新闻代表团访问美国拉斯维加斯。这是迄今为止,我与他接触时间最长也是距离最近的一次。在整整9天的访问过程里,我有意无意发现,这位代表团中最有“身份”的一员,不论集合、吃饭、开会、上车,团队精神非常之强,总是最先一个到达,特守纪律;抢风夺头的场合,反倒静静地坐在那里,自始至终不发一言。
也许是他的“行迹”总在我的感觉里?也许是他的这些表相上没有多大意义、却折射出生活本意的乐趣?还是他的这种“明月青山自在怀”的气韵?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总之,当我第一本描写澳门的散文集准备出版的时候,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要送他评裁。“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他就是我心目中那个可以诗文唱和的朋友。
果然,他很爽快就答应了。但临到要送书稿给他的最后一刻,我又迟疑了。他长期上夜班,别人该睡觉的时候,他去上班;别人该上班的时候,他去睡觉。颠倒的时差,将他抛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哪来的闲暇阅读我的书稿啊!但犹豫再三,还是把书稿送去了。并歉疚地连声表示:“不急,不急,您抽空慢慢看。”
谁知,刚过了两天,他就打来电话,说是“看完了”。我刚一听这三个字,心里骤然潮热起来,接下来他对书稿具体怎么评论,竟一句没记住。放下电话,只有一个感觉清晰地留在我脑海里:心悦诚服。
等取回书稿一看,更感动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光改正的标点符号错误就七、八处之多,连我将拉斯维加斯的“维”字错写成“威”都给发觉改正过来了。特别是几处我一直错把谬误当正确的地方,比如赌场中介人叫“叠码仔”。过去,我在文章中都这么写。这次,他纠正过来,应为“沓码仔”。还有几处数据不准,也都做了矫正。说真的,作为同行的我,见过的编辑快手为数不少,但像陆波先生这样神速且又知识渊博的编辑高手,实不多见。
然而,我最受感动的,似乎还不是这些,而是他一颗相交的真心!捧着他用铅笔留下数十处修改“痕迹”的书稿,我一遍又一遍仔细查阅,这分明是一个字一个字细嚼慢咽过的,一篇文章一篇文章静静品味过的。看得出来,字里行间浸透着他的真诚,弥漫着他的真情,饱含着他的认真!一股被人关心的暖流,瞬间涌遍了我的全身。
说实话,在澳门三年,留在我心册中的朋友不少,但平常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以心灵相通取之,陆波先生是其中一位,即所谓的神交之友。正是受到这些“神友”的启发,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功利风行必然导致人情纸薄。下半辈子,吾笃定以陆先生为师。我想,陆先生不会嫌弃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