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神话,神化葡萄酒?

2007-04-11 20:21 来源 :  《酒典》 作者 :  德美

  每每提及葡萄酒,总是将其与优雅、品位、浪漫、情调等等词汇联系起来,其实不仅是在西方文化里,即使在中国文化中,大量史料佐证:葡萄酒被赋予太多太多的神秘色彩。

  史书中关于葡萄酒的最早记载是《史记》关于汉使张骞出使西域见闻。而东汉时,《太平御览》载: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以至于引发苏轼感慨地写到:“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一斛葡萄酒可以换来凉州刺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贵的葡萄酒了。也足见葡萄酒在当时是何等珍贵,葡萄酒在当时也只是局限于上层社会消费,成为达官显贵们的奢侈品,而葡萄酒走近平民的记载并不是很多,酒仙李白的《对酒》: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记载了葡萄酒可以它像金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

  历代的文化发展中,始终或多或少地显示着葡萄酒的踪迹,文人墨客从葡萄酒中获得灵感,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如唐朝王绩的《题酒家五首》,刘禹锡的《蒲桃歌》,宋朝陆游的《夜寒与客挠干柴取暖戏作》,以及元朝时期的《马可波罗游记》,元曲、明清小说中都有大量关于葡萄酒的生产、消费的描述。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当数唐朝王翰所作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尽管也有的学者提出是对“葡萄,美酒,夜光杯”三种物品,还是“葡萄美酒,夜光杯”两种物体的描述的疑问,今天,我们难于考证,当然,葡萄酒爱好者总是偏爱后一种解释。
  在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历史上,由于政治文化中心的逐渐东移,葡萄种植地(传统的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远离消费中心,而在当时葡萄酒又难于运输,所以葡萄酒的发展受到限制,葡萄酒的大众化直到今天仍未有很大发展。在历史上葡萄酒也就被神秘化。

  在欧洲,葡萄酒的兴盛、传播与希腊、罗马文化的扩张分不开的,希腊以及之后的罗马文化中,葡萄酒是其中的重要的部分,也是在这一时期重要的贸易产品,随着希腊与罗马文化的扩张,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地中海周边国家,葡萄种植与酿酒也就被广泛传播;今天,在法国最古老的葡萄酒产地--隆河谷,仍然到处可见罗马时代的遗址(图1)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而在中世纪,罗马帝国之后葡萄酒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宗教的传播分不开。基督教徒视葡萄酒为耶稣的血,在宗教仪式上,葡萄酒也就不可缺或了,基督教可以说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在中世纪,葡萄酒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基督教的推动,当时,由于教会弥撒等仪式的需要,葡萄酒的生产,成为教会的工作之一,许多教会拥有葡萄园,甚至葡萄酒对外销售,有些葡萄园被延续至今,比如在勃艮第地区的Clos de Vougeot修道院葡萄园(图2),波尔多的Carbonnieux酒庄。

  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的传播,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也不例外,清末民国初期葡萄酒业发展的转折就是当时西方传教士的“贡献”。北京葡萄酒厂就是很好的佐证,其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上义学校酿造所,后来改为上义洋酒厂,这就是天主教圣母文学总院为圣母文学会及全国各地天主教举行弥撒用酒而附设的葡萄酒厂。

  神秘之外,葡萄酒又被赋予“神圣”的光环。

  今天,在我国葡萄酒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社会成功人士,富足的小资中间,葡萄酒被作为一种“品位和身份的符号”而消费。
  但是,在我们宣传葡萄酒文化时,更多地停留在文艺复兴后期的状况。当时,思想艺术方面的改革渗透到饮食文化,人们追求完美厨艺,给精致、细腻、复杂的葡萄酒带来发展空间,尤其是当时葡萄酒技术的发展如:玻璃瓶和软木塞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的出现,给饮食文化中的葡萄酒元素注入了活力。葡萄酒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这种需求,推动了葡萄酒酿造的发展。在这些葡萄酒的旧世界中,人们经意不经意地传播着一些关于葡萄酒或者其诞生地的故事、神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工业革命的挑战,在以法国为代表的葡萄酒旧世界,开始以立法的形式将几百年来形成的葡萄酒传统延续下来。在这种历史背静下,葡萄酒被作为了历史、习俗和风尚的见证,使得一些葡萄酒的价格远远地将其品质价值抛在了身后,消费者所获得的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因此,只有在一种文化的引导下,我们才能获得这种享受,即对葡萄酒的认识,对我们生活乐趣范围的认识。
  但是,葡萄酒的风味丰富多彩,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内涵,也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需要葡萄酒这样的附加价值。
  在葡萄酒的新世界,葡萄酒的生产、消费由于不具有那样丰富的文化底蕴,葡萄酒仅仅是一种商品,一种味道丰富的赚钱载体,对于这种新、旧世界中,葡萄酒内涵的差别和变化,我们更应当在葡萄酒文化宣传时把握好尺度,有的放矢,也就是注意受众的期望值、承受度以及他们的生活乐趣范围的差别。

  现在,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或者准备加入“欣赏”葡萄酒的行列,或许你就在其列。
  但是,在你走近葡萄酒,拿起一杯,准备享用的时候,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
  有人热情地给你纠正持杯的手法,告诉你“葡萄酒饮用该与何种食物搭配,不该与何种食物搭配”,不厌其烦地介绍葡萄品种、年份、产地等等一大堆专业而又专业的词汇,对于一个初期接触葡萄酒的消费者,不一会就有腾云驾雾的感觉了,那感受就好比是在山东赴宴时被人热情地劝酒一样。处于初级阶段的消费者,或许根本就没有期望从葡萄酒获得如此之多,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如此麻烦地饮用葡萄酒。

  另外一方面,在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中,更多的葡萄酒没有那么多的内涵,也就经不住让我们来细细琢磨与品味,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消费者的“迟钝”与“不觉悟”了。中国文化中,茶是我们熟悉的元素,拥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妨作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假设:你来到一个街头的家常菜馆,伙计给斟上一杯免费的茶水,对着这杯茶,有人跟你讲“茶有红、青、绿、白、黄、黑之种类,有春茶夏茶之分,有发酵茶、半发酵茶、不发酵茶之别,沏不同的茶叶水温应当……”,你该作何反应呢?

  饮用葡萄酒,你不必太在意其他!即使是在具有悠久葡萄酒文化历史的法、意、西等国家,饮用葡萄酒也不都是正襟规坐,因为普通的葡萄酒就是采用普通的方式被消费掉。
  一方面经营者会抱怨:是因为葡萄酒文化基础差而导致了葡萄酒市场发育缓慢;另外一方面,他们又用“葡萄酒文化”吓唬刚刚走近葡萄酒的消费者,让初试者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真不知道是在推广葡萄酒呢还是吓唬消费者。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是,请不要吓唬消费者!

   只有让葡萄酒走下神龛,贴近普通百姓,葡萄酒市场才能够真正地扩大,葡萄酒文化也就拥有了传播的受众。如此以来,已经消费葡萄酒的人士将会开始“品位”葡萄酒,“品位”葡萄酒的爱好者就会期望尝试更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喝酒的、品酒的、评酒的、酿酒的、卖酒的,岂不都皆大欢喜?
  不要把葡萄酒神化了。简单地说葡萄酒不过是调节宴会、聚会气氛的酒精饮料而已。想喝?你就多喝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葡萄酒,采用使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自要你自己高兴。别忘了,你是在为自己喝葡萄酒。

  《酒典》2007.2

发表评论

      作者介绍

      德美

      任职于北京农学院,担任《酿酒工艺学》、《葡萄酒文化与欣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葡萄酿酒科研与生产工作,法国ESA大学客座教师。
      曾求学于美国、法国,走访了美国、法国、智利、葡萄牙、意大利以及澳大利亚等世界葡萄酒产区。还担任中法政府合作葡萄种植与酿酒示范农场首席酿酒师,中国葡萄学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葡萄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葡萄酒产品质量认证评委,国家级葡萄酒评委,联合早报-葡萄酒评论杂志葡萄酒挑战赛评委,2008中餐配葡萄酒国际大赛评委,亚洲侍酒师协会杰出会员,获得法国香槟协会荣誉证书。

      作者其它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