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见证“中国第一瓶干白”的诞生?
2006-03-20 15:17 来源 :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作者 : 郭松泉
集藏除了满足嗜好、使藏品升值外,更重要是记载一段历史或者是重要事件。这把不起眼的拔塞器应该属于后者。
它不像很多古董那样金碧辉煌、引人注目,在一般人眼里是个不值钱的物件,这个外表极其一般的拔塞器却见证了我国“第一瓶干白”的诞生。
当时郭其昌在沙城组织并身历干白的科研工作,那时我国甚至还没有使用过软木塞的酒厂,在“粮油”的协助下进口了一些。可是质量不好,对玻璃瓶(北京二玻出的瓶子)封口后,出现很多“糙酒”,需要拔塞后重打。另外就是开始生产干白后,很多吃客饭的客人尤其是一些官员主动丢掉喝“龙潭大曲”的习惯而改喝干白,也需要起子拔塞。
保全车间有几个很心灵手巧的师傅,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做过几种样式不同的起子,包括在一截圆钢上焊一个大螺丝的那种,也做了一些这样的起子,分发给需要的单位和部门,这便是其中的一个了。按照当时的待遇,这种起子属于“豪华型”的了。上面的字看样子像刘文中写的。
起子的金属部分是用不锈钢焊条拍扁磨尖成型后,镶入下面的半个木把,然后扣上上面的半个木把,再拧上木螺丝,最后打磨光滑。虽然这么多年了,这把起子还是非常好使。
时过境迁,从“第一瓶干白”诞生到现在也有近30年的时间了,不管后来发生了什么,那一段历史却历历在目,这把普通的起子陪伴郭老在沙城经历了风风雨雨(雨倒是下得不多,风却经常刮,当地有句话叫“这里的风不多,一年刮两次,一次半年”!另外就是食堂的菜极咸)的几年时间,见证了“中国第一瓶干白”的研制和诞生的全过程,如果中国有国家级葡萄酒博物馆的话,这把起子应该是当列其中的藏品了。
“第一瓶干白”的来源及其诞生过程如下:
1975年9月底在张家口召开了“华北地区葡萄酿酒葡萄栽培技术协作会”,张家口地区有关领导得知沙城有着优越的葡萄酒生产条件后,立即邀请轻工业部食品局、食品发酵所、外贸部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有关同志到沙城酒厂研究如何发挥该地区的优势,将葡萄酒搞上去。从这时起,沙城酒厂发展葡萄酒有了开端。
有关同志来到沙城酒厂介绍了国外葡萄酒生产和销售的情况。轻工业部派郭其昌先生就地解决问题。在已贮存的干白酒中逐池地进行感官鉴定。选出了较好的几个池子进行后加工处理。
1978年下半年轻工业部将《干白葡萄酒新工艺的研究》列为轻工业重点科研项目,确定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为负责单位,由郭老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完成该科研工作。
1978年底,研究的干白葡萄酒首次出口。
试制产品于1979年获得国家金质奖;1983年在英国伦敦第十四届国际评酒会上获得银质奖,这是解放后我国的酒类产品首次在国外获奖;正式产品于1984年3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评酒会上获金质奖;1984年9月再次获得国家金奖。
该项目分别于1980年和1983年经过鉴定,成果获得1985年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向葡萄酒行业推广,沿用至今。
其它详细记载见郭其昌的著作《新中国葡萄酒业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