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法兰西 葡萄园的秘史
2006-01-04 16:18 来源 : 和讯网 上海星期三 作者 : 伏太
《法国酒庄》:一段葡萄园的秘史
刘沙自去年出版了大陆第一本全面介绍法国葡萄酒的图文专著《法国葡萄酒》后,今年又推出了第二本《法国酒庄》。
这书二十万文字,近千幅图片,讲述的虽是关于葡萄园和庄园主的故事,但字里行间却处处踊动着法兰西历史的风云际会。比如刘沙在采访世界著名的波尔多玛歌堡酒庄时这样写道:“虽然玛歌堡藏有波尔多甚至法国最名贵的酒,虽然它是梅多克最壮观的庄园,但真正让它闻名于世的,却是因为拿破仑。”
拿破仑第一次到玛歌堡,是1804年6月,距离他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皇帝加冕典礼还有半年时间。当时,亡命英国的朱安党头目组织了一批刺客,到处追杀这位科西嘉人。拿破仑的好友拉斯特候爵夫人,当时正掌管着玛歌堡,她便请拿破仑来玛歌堡躲避几天。从此,玛歌堡的好酒让拿破仑一生情牵玛歌,最后竟生出一段胜也玛歌败也玛歌的悲情。
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亲率法军在奥斯特里茨村,与库图佐夫的俄奥联军展开激战。拿破仑调运来几十个装满玛歌堡好酒的椽木桶,他让每个士兵都要喝酒壮胆。最后,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大胜而结束。后来,拿破仑的大军打到哪里,装满玛歌好酒的橡木桶便跟到哪里。玛歌堡的酒已成了拿破仑心中的护身符,以至于后来滑铁卢战败,拿破仑也把它归结为士兵没酒喝,所以斗志没有了。
后来,拿破仑在被流放的圣赫勒拿岛上,竟恳求看守他的英军士兵,去为他拿些玛歌堡的酒来。而在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回忆录》里,他再次提到玛歌堡的酒对他打仗的重要性。他在书中写道:“因大雪封山,使得100桶玛歌堡酒未能运到滑铁卢前线。”由此可见他对战败的耿耿于怀和对玛歌堡的情有独钟。
葡萄酒、战争和艺术为我们打开了《法国酒庄》之门,带我们行走在玄凝的历史空间。
聪明法国人
法国文化不错,法国人更不可能错。法国人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多,但比美国人长寿,患心脏病的人也比美国少。法国人一年有七星期有薪假期,生产力指数却在世界最高之列。9·11事件后,法国人在对伊拉克问题上不和美国人一头,也让美国人很疑惑。为了了解法国和法国人,20世纪90年代,两名懂法语的加拿大记者移居法国两年半,一本叫做《六千万法国人不可能错》的书便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书中介绍了法国人关于土地、食品、私生活和语言的观念,把法国社会各方面联系在一起考察,从集权化和拿破仑法典到精英教育,甚至街头抗议。不仅阐释法国的精华,还揭示法国人为什么会是这样,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巴黎
为《纽约客》写作的专栏作家亚当·戈普尼克,在1995年决定从纽约迁居巴黎的时候对朋友们的疑问找过种种借口,而根本原因是为了他刚一岁的儿子卢克能够躲开劣质的儿童节目恐龙巴尼而去的巴黎,“希望在他成长的地方,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美丽的”。从这以后,他用了五年的时间细致观察巴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几乎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法国人。
巴黎人喜欢电话,就像美国人喜欢汽车,到处都可以看到对着手机说话的人;巴黎人喜欢小巧的电器,就如“看起来似乎所有美国的电器都梦想变成汽车,而法国的则梦想成为电话”;巴黎人从不象美国人一样卑躬屈膝近似乞求的推销商品,在购买货品的商场里,你经常遇见有点傲慢无理并带着点呵斥语言的售货员;巴黎人必须按规矩办理所有的手续,当戈普尼克将即将分娩的妻子送进医院的时候,不得不打车返回家里去取回一份血样化验单才能被接收,即使这份化验单再也不会有人看……
在巴黎的瓦伦蒂诺时装展示会,戈普尼克告诉我们,坐在前排的女士们会像约好了一样把手中的节目单折起来做扇扇子的动作,这也是一种时尚动作,最好不要去询问它的原因,这会为时尚的人士所不齿;给你带来美感的时装模特们,在脱掉那些谁也不会在生活中穿着的衣服后,套上最平常的牛仔裤早早就跑到马路边上招出租车去了。戈普尼克在法国学会了做几十道菜,并且还参与了保卫巴尔萨的运动。“巴黎第五区的学校街上的巴尔萨是世界上最好的餐馆”,虽然只有九十多平方米的门面,巴黎的许多编辑、出版人和教授都是那里的常客,除了美食,传统的服务与悠闲的就餐时间都成为这家餐馆的优势。有一天,巴尔萨被拥有一些快餐连锁、完全美国化的餐饮公司弗洛集团收购,这激怒了在这里就餐的常客和服务人员,于是引发了一场占领、演讲、谈判、罢工等一系列事件发生的保卫巴尔萨的战斗,参与这场战斗中的唯一的美国人戈普尼克如是说,“资本主义的诡计之一是引诱你对收银机产生一种没有回报的、误导的爱,在巴尔萨战争中,我的朋友们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并没有将他们的收银机对巴尔萨的依附看得比他们自己对巴尔萨的依附更加真实。”
亚当·戈普尼克将其描述巴黎的二十余篇随笔结集成《巴黎到月亮》,社会问题、儿童成长、妇女问题、后现代大师鲍德里亚的讨论会以及菜场宰杀一只鸡的全部细节等等都在这本书里有详细的记述,“世界末的法国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却有很多小事,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似乎主要是在说什么使巴黎仍然是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