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点滴] 乡间大片大片的浪漫

2005-04-11 23:32 来源 : 香港《大公报》 作者 : 吴锡平

  时下我们时兴说浪漫,在现代都市里,无处不在的浪漫不仅是时尚用品推介的广告语,还是都市人别在胸前的一枚光亮的徽章。但说到浪漫,我们的想象力似乎永远停留在玫瑰、灯光和葡萄酒里,却不知道,在粗陋的农村乡野,也有烂漫的存在。

  用俭朴的道具,演绎出道地的浪漫,这就是乡间的烂漫和魅力。在山东的鲁西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每年春天将要来临的时节,家家户户会在家门前的地上埋一截竹筒,在露出地面的竹筒口上放一根鹅毛,立春时刻一到,鹅毛就会飘飘忽忽地飞起来,表明地气开始萌动,春天已经来了。

  春天一来,农人们就要开始下田劳作,拾掇一年的农事了。这种风俗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试春”。“春来鹅毛起”,让春天在鹅毛的起落飘荡中忽忽悠悠地来,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想象和举动。

  记忆里,老家靖江也有一种浪漫的“制度设计”,叫夹“毛耳朵”,流传在小孩子们中间。说的是夹一片“毛耳朵”在语文书里,那一页的课文就容易背熟。“毛耳朵”不是别的什么,是蚕豆叶上长着的形似耳朵,更准确地说应该说像漏斗的小叶片,毛茸茸的,在茎叶的托举下,像一个个拔得长长的耳朵在偷听什么。

  “毛耳朵”不大,不多见,夹杂在绿得发黑的蚕豆叶和扑闪着眼睛的蚕豆花里,很不好找。这种说法也不知道是从哪里起源的,也没有人去验证过它的真实性,反正小孩子们都相信。

  乡下的孩子家里农活多,不管大小,放学后都要帮家里做些事,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因此,上学的孩子最怕的就是背书,背不出来被老师批评不说,有时候还要被打手心的。有这样简便有效的帮助记忆的方法,当然愿意去做啦。于是,春天的田埂上,我们这些上学、放学的孩子们都无比仔细地在茂密的蚕豆丛里找“毛耳朵”。

  有时候两个人一前一后几乎同时发现了一个“毛耳朵”,还会争抢起来,你推我搡的,可一回头两个人都找不到那个“毛耳朵”了,只有蚕豆花摇曳在春风里,眨着眼睛,仿佛在嘲笑我们这群不怀好意的毛孩子。找到“毛耳朵”,小心翼翼地掐了,从书包里找出语文书,放到嘴边哈一口气,仔细地夹到难背的那篇课文里。还别说,这法子还真灵光,夹了“毛耳朵”的那页书上的课文的确要比平时背得快,且记得牢。

  那时我们都习惯于把这功劳归结到“毛耳朵”身上,但现在想想,其实会不会背书与“毛耳朵”无关,只是在寻找“毛耳朵”的过程中,我们锻炼了自己的细心和耐性,而这正是背书乃至学习所不能缺少的。所以现在,我知道这是一个既美丽又高明的谎言,是大人的一个“阴谋”。

  在这个谎言的蛊惑下,乡下孩子磨掉了顽性,将分散在田野和嬉戏中的心思重新收回到课本里,直至拾回学习的自信。仔细想想,这样的谎言背后又蕴涵了多少浪漫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界形似耳朵的小对象具象化,并引申开来,把乡下孩子的信念夹到课本里,带他们去谛听这缤纷世界的天籁,去接受那些万千的语词和文化。

  很多时候,我相信,虽然浪漫时髦得炫人耳目,但它并不是都市的专利。或许,乡野才是浪漫的故乡呢,那里不仅生长着春光,更生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浪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