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考察报告②
2005-01-31 11:39 来源 :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 作者 :
2.2.栽培与酿造技术
[div=center][img]//upfile1.winesinfo.com/UserPic/wine050127-14.gif[/img][/div]
[div=center][img]//upfile1.winesinfo.com/UserPic/wine050127-15.gif[/img][/div]
[div=center][img]//upfile1.winesinfo.com/UserPic/wine050127-16.gif[/img][/div]
如同大多数“葡萄酒新兴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南非、阿根廷等)一样,智利葡萄种植以及葡萄酒生产不象“葡萄酒传统产区”——欧洲——那样过于严格,生产者拥有相对广阔的空间。
2.2.1.栽培
在智利,可以发现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植与生产模式。葡萄整形方式多种多样,酿酒葡萄大约66%(70,279ha)为篱壁式整形,11%(11,463ha)为棚架(附照片4-1,4-2),19%(20,759ha)为头状整形。定植密度因整形方式以及当地土壤与气候条件而异,棚架葡萄园多定植密度为1,000左右,而大部分篱壁式葡萄园定植密度为每公顷4,000-6,000株,定植密度超过7,000-8,000株的葡萄园很少,主要是为了减少夏季修剪工作量。
葡萄园可以进行人工灌溉。酿酒葡萄园超过三成(81,143ha)进行人工灌溉,完全靠自然降雨而不进行人工灌溉的酿酒葡萄园仅占不到一成(25,694ha)。但是,灌溉大多为滴灌方式(附照片5),并且严格控制灌水时期,最后一次灌水在果实转色期前。
近几年,有许多种植者开始应用行间植草技术,以有效地控制树体长势,防止由于树体长势过旺而造成的葡萄品质下降。
2.2.2.酿造
智利葡萄酒产品既有单品种酒,也有多品种的调配酒;既有适于酿造后很快饮用的产品,也有适于陈酿的产品,从而满足多样化市场的需求。在技术上,普遍采用葡萄过熟控制(红葡萄酒品种)、手工采收,独立地块独立发酵;尽管也采用染色品种、“橡木片/块”、“人工老熟”等速成技术,但这主要是在中低档产品中应用,对于高档酒(比如那些获奖产品),无一不是严格按照传统技术进行的,这也是面对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
2.3.智利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具有外向型的特点
由于智利与欧美等世界主要消费市场存在季节的互补性,90年代以来,智利水果出口量每年为150万吨左右,价值15亿美元,销往70多个国家(智利的水果在美国进口水果市场中占40%),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出口国。出口水果中主要为葡萄和苹果。在葡萄酒的出口方面,2001年出口量几乎为1989年的十一倍,现在智利葡萄酒产量的半数以上(2001年出口葡萄酒3.1亿升,价值5.9亿美元)为出口,尽管全国葡萄酒产量在世界排第十位,但是出口量排世界第五位。(如图)
[div=center][img]//upfile1.winesinfo.com/UserPic/wine050127-17.gif[/img][/div]
智利葡萄酒主要出口到美洲地区,1990年以前主要出口到拉丁美洲(1980年出口到该地区的葡萄酒占出口总量的88%),1990年以后,在北美地区销售急剧增长(1990年出口到该地区的葡萄酒占出口总量的44%),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在欧洲销售开始增加(2001年出口到该地区的葡萄酒占出口总量的9%)。中国进口智利葡萄酒在近几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五)。
[div=center][img]//upfile1.winesinfo.com/UserPic/wine050127-18.gif[/img][/div]
2.4.消费
1999年智利人均年消费葡萄酒14.9升,居世界第18位,而其葡萄酒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1%,居世界各葡萄酒生产国第十位。
[div=center][img]//upfile1.winesinfo.com/UserPic/wine050127-19.gif[/img][/div]
[b]3.智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对我国同业的启示[/b]
勿庸置疑,智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领先于我国,再者智利属于“葡萄酒新兴国家”,不似“葡萄酒传统产区”——欧洲——那样拥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酒法”体制,智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种植区域化
尽管智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残留着欧洲殖民文化的痕迹,但是,造就智利葡萄与葡萄酒高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当地人们对这一条件的合理利用。在智利,全面进行葡萄品种以及栽培研究年代久远,可以追溯到1830年,形成了具有当地特点的生产栽培模式。在参观的过程中,没有一个酒厂或业主以“当地气候如何相象波尔多或勃艮第”而自豪,参观者总是能看到各具特色的,适合当地土壤与气候的品种与栽培模式。
葡萄种植区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第六、七行政区。葡萄种植面积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现今葡萄种植面积高达168,440公顷(90%为酿酒葡萄),而在1938年智利葡萄种植面积便达106,000公顷。
3.2.品种选择
在品种的选择上相对稳定(显示了消费市场的成熟):比如主栽的鲜食品种大都为我们所熟知;酿酒品种在全国范围一方面多而不杂,另一方面不同产区品种搭配各具特色,实现了品种区域化,没有全国追求某一品种的现象。
3.3.强调原料质量
注重原料质量是促成智利葡萄酒频频获得国际评酒会大奖的主要因素。生产者采用严格控制树体长势和负载量以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追求尽可能高质量的酿酒原料。
葡萄栽培技术紧密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特点以及生产者的经济条件:定植密度多为每公顷4000-6000株,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减少了葡萄园夏季管理的工作量(过高的定植密度而不采用机械化夏剪,很难合理控制葡萄叶幕的通风、采光)。采用人工灌溉,对葡萄生长初期水分不足进行补充。整形采用易于操作和省工的“高登式”。近几年遥感技术在葡萄园管理上得以应用,为葡萄园精细管理提供保障(如在San Pedro酒厂)。
3.4.酿造方面采用工厂化手段
在智利,葡萄酒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商品,而不象在法国,葡萄酒被作为一种艺术品。因此,生产者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因而,许多机械化手段被采用,以降低生产成本。
3.5.消费市场的稳定
在智利,十年来人均年消费葡萄酒一直在13-18升,相当于我国啤酒消费量。稳定的消费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行业组织、政府管理部门还要下大力气引导消费。
德美
任职于北京农学院,担任《酿酒工艺学》、《葡萄酒文化与欣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葡萄酿酒科研与生产工作,法国ESA大学客座教师。
曾求学于美国、法国,走访了美国、法国、智利、葡萄牙、意大利以及澳大利亚等世界葡萄酒产区。还担任中法政府合作葡萄种植与酿酒示范农场首席酿酒师,中国葡萄学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葡萄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葡萄酒产品质量认证评委,国家级葡萄酒评委,联合早报-葡萄酒评论杂志葡萄酒挑战赛评委,2008中餐配葡萄酒国际大赛评委,亚洲侍酒师协会杰出会员,获得法国香槟协会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