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糊涂仙、WTO、葡萄酒和文化

2004-12-22 17:49 来源 :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 作者 :  Winnie

小糊涂仙、WTO、葡萄酒和文化
Chinese Liquor, WTO, Wine and Culture

  几个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的词列在了一起,是因为他们让人想起了许多事情,产生了诸多感慨...

  WTO几个字眼儿应是近来非常时髦的宠儿. 大小报纸,期刊,各种电视,广播,Internet出现频率很高,甚是走俏. 各行各业也积极跟上, 争先恐后地将其引入本行业,引发各种讨论思考,其热诚更是空前.葡萄酒业也是其中之一. 国内的专业期刊半年来期期都有以此为题的文章; 技术专家,企业老总,行业记者,无论是自发的,或是被约的,纷纷撰文,论述WTO与中国的葡萄酒业. 大家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是热闹. 即便是一些很一般的文章,在最后也喜欢挂上个WTO,赶赶潮,追追风, 或是借WTO说说事.


  感觉现在的这种潮流已演变成为一场"运动". 随着中国入世尘埃落定,这场运动不但没有减退,反更显热烈. 且不说有多少人是真的了解WTO的内容, 有多少人只是将一些众人皆知的概念转来转去, 且让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下, 运动到底能带来什么?运动之后最终能留下什么? 大家在文山字海畅快之后,在热热烈列的讨论之后, 有多少合理的建议能真正变为现实? 又有多少人能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些事情呢? 又有多少事情是WTO效应无法解决,而又急需面对的? 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跳出WTO这个单纯的概念"运动",而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些事情,一些即使没有WTO也早该解决的事情.


  "小糊涂仙",一个现在已家喻户晓的称谓.一个老外操着时髦的洋音,穿着中式的红袄,喜笑颜开地对大家说:"聪明难,糊涂更难..." 一夜间,小糊涂仙摇身成了享誉大江南北的名角,宴请送礼的热选. 更是让其主人珠江云峰酒业创造了近2个亿的年营销奇迹. 然而这个冠以"茅台镇传世佳酿"的"名酒"到底是什么呢? 昨日,看了一篇讲述"小糊涂仙"身世的文章,不由得令人惊愕. 成本不过10元的沟兑酒,在超市上卖到78元,更不用说饭店酒店,可大家仍趋之若鹫,乐此不彼. 几间平房瓦宅,竟成了历史文化积淀的化身,"传世佳酿"的母体,可大家也相信了.


  应该说公众们对"小糊涂仙"的背景是不了解的,不应过多责怪, 但由此引发了本人对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WTO效应无法直接影响的,但又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的现象.
  其一是国人传统的饮酒习惯,仍是以烈性白酒为首选. "无酒不成席",说明中国传统中,当大家一起吃饭时,应该有酒相伴. 而在这种时候,人们更多图的是畅快,尽兴,及热闹的气氛, 甚而是那悠悠的醉意,什么"先干为敬" "一醉方修"都是这种习俗的应证, 加之国人的餐饮习惯是围桌共餐, 席间推杯换盏,这一切都决定了那热热烈烈的白酒是最恰如其分之选,而那"柔弱"的葡萄酒就显逊色了,还会被理解为没有"诚意". 即便是不胜高酒精度而青睐于啤酒,也是看中了其比较直白爽快的特质. 此时人们需要的不是细细品味酒香和口感,而是酒精的强烈. 因此,人们对于花上七八十元钱买一瓶白酒会觉得很自然,且也不会过多的怀疑它的品质, 却不会想到买此价位的红酒来佐餐.


  进而,感怀的是国人品评的习惯和能力. "小糊涂仙"自己号称"茅台镇传世佳酿",卖七八十元一瓶,偌大的人群都消费了,但大家在饮用时竟没有品出其是否货值此价. 当然,这与饮酒习惯有着密切关系,在人们更多在意酒精的热烈时, 也就忽略了许多其它东西. 另外, 虽然本人不饮烈性酒,对其也没有更深入的研究, 但评基本的常识和直感,认为白酒体现的可供人们品评的特质相对于葡萄酒应简单得多.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葡萄酒消费者,根据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品尝,能够辨别出酒品质的优劣,及应值的价格,这也是一种乐趣所在. 可从"小糊涂仙"事件看到,目前国人对于白酒的消费品评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品评内涵更为丰富的葡萄酒来说,不仅相关知识是空白,就连品评习惯也有很大差距. 记起前日在"香港葡萄酒协会"的葡萄酒专卖店里,就曾亲耳听到店老板(一个香港人)说:"Le Pin,我喝过,酒太没劲儿了(指的是酒精的劲儿)!" 及"我们老板进Le Pin是看中了其译音与'李鹏'一样"等等. 本想着港台人士接触葡萄酒文化可谓是亚洲的前辈与魁首,且其又是做此门生意的,应该很是精通,真的没想到会"语出惊人"! 看来,要改变国人饮酒习惯,提高品评能力,将更多的人引领到这个充满玄妙,乐趣的世界,成为忠实的消费者,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是WTO,这是降低关税,这是大批洋酒涌入做不到的. 在这方面,本人认为作为葡萄酒生产厂家是最有义务和责任来担当此责的.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方法,如建立club,举办各种讲座,组织品评交流等等,当这些爱好者最终成为您忠实的消费者时,当越来越多的人群被影响后,您会发现,您不仅仅增加了销量,还改变了一种饮酒品评的文化习惯,更为您开拓出了广阔而稳定的市场. 但这点也是当前国内企业投入精力最不够的方面.


  其三是中国传统的送礼文化. 中国人爱送礼,求人时送礼,节庆时送礼,访友时送礼,且讲究送礼,礼要体面,要有"价值". 因为人们喜好烈酒,在送礼时就会习惯的认为送烈酒有档次,且能有更多把握投人所好.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的XO酒能被炒作得菲身天价,而人们仍执著追逐着. 即便是现在,其当年贵族身份的影子还依稀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送礼时有"价值"的象征. 前几日,在家乐福超市,便亲眼看到进口烈酒货架上的所有礼盒被抢购一空,导购小姐还不停地向没拿到货的人士一再解释. 而同样是身价不菲的lafite,却静静地躺在葡萄酒专卖店的专用盒子中,独自体味其贵族的气质与风范. 一句话,没有认知群体,没有人认为其会给受礼之人带来"价值"的概念. 而这一文化现象又与前两点密不可分. 当前两点改观了,中国的送礼文化会给葡萄酒的销售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其四是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投机浮躁的心态. 致使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比比皆是,许多人都本着陈乱捞上一把便走人的态度去做事,甚至是"经营企业". 加上现在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让一些人在运作时,更加游刃有余. 几间简陋的平房,一个从未生产过酒的企业,铺天盖地的广告,一批批成本低廉的沟兑酒,竟创造出令人刮目的"业绩".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企业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早晚会露馅的,但那又怎样,该赚的钱也赚了,即便就此停手,也赚够了.转而摇身一变,再创个别的什么招人的名字接着发财. 而您国家,您老百姓又奈我何? 曾经风光一时的"百年好合","孔府宴酒"现在都"隐身江湖",没了踪影,怀疑其主人是否还在生产它们. 而在葡萄酒业又何尝不存在着此问题, 山(野)葡萄酒充实市场, 三精酒的堂皇在世,各企业纷纷跟潮推出品质并不高的葡萄酒产品,一些厂家竭力炒作庄园酒, 因为利益问题,葡萄园种了拔,拔了又种,等等. 当年Torres引种的葡萄园,今日已无存,园子成了当地农民晒墩布的架子,甚是可惜. 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应呼唤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市场的,及企业的行为.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行业自身的职业道德,也应该学习借鉴西方一些优秀的东西,比如其对葡萄酒酿造的热诚与真诚,这是任何法律规定所大不到的境界. 而现在,国内缺的也是这种踏实与真诚的精神.


  其五是信誉危机的现状. "小糊涂仙"借"茅台"之名无非是想烘托自身,具体其是否真的跟"茅台酒"有瓜葛,公众不知, 媒体不知, 酒厂自知. 一旦内情大白于天下时,人们感到的是又一次的伤害. 注水猪肉, 掺杂棉花,变质大米,假绿色蔬菜, 不合标准的低劣葡萄酒, 假冒进口葡萄酒, 随意篡改进口酒标签,为了增加葡萄分量,采摘前猛浇水,为了获得高收入,加大亩产量,等等, 无不一次次把国人至入可怜的境地,信誉的危机. 在这方面,国家的立法应是至关重要的. 用完善的法律,严格的执法,让假冒伪劣无生存的空间. 针对葡萄酒制造行业,目前国外已有许多成熟的且成功的法律条例可供参考.其实怎样立法应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执法,如何将合理的法规切实的贯彻实施. 特别是现今,在一些地区人们的修养素质尚待提高,在其对自身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时,更需要尽早的立法,施法,从葡萄酒制造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入手,进行详尽地约束和规范,这样才能依靠法律至高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保证质量,确立信誉,公平竞争,行业健康发展的目标. 但是,这个众望所归的法律至今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作者介绍

作者其它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