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富
经销商招人难,那好不容易招的来人就要珍惜了,别再粗枝大叶地管理,又给流失了。
首先算算成本账,这招聘肯定是有成本的,招聘广告发布要成本、组织面试要成本、办理新员工入职手续要成本,且新员工刚入职,短期内没有工作价值产出,公司还得要投入培训费用,这都是成本。若是短期内离职,不但招聘和培训成本无法收回,还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人事部门的烦躁,对未来招聘工作更加没有信心、老员工膨胀(进一步做实了自己的不可取代性)、新增的离职交接工作,以及客户对公司的负面意见增大,认为公司管理混乱,人员频繁流动。
结合到新员工刚入职阶段的实际情况,在小成本,低执行难度的基础上,可考虑如下安慰措施:
一、第一个月的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的核算,一般是按照当月实际出勤天数,但新员工入职时,不一定是月头来的,所以第一个月不是满勤很常见。例如15号来的就算半个月的,20号来的只能算十天的。
按说这么算也没有错,但出于收买人心的考虑,可将新员工的首月基本工资按照满勤来算,也就是不管几号来报道上班的,这个月都算满勤,这是公司挑明了给新员工的福利。若有新员工询问,可强调是看好与新员工的长期合作,就不计算第一个月究竟是做了15天还是20天,干脆按整月地走。体现出公司的大气和对新员工的期许。
二、预支工资
员工刚参加工作,或是刚跳槽过来,往往是经济上最紧张的时候,前期找工作已经花了不少钱,前任公司的结算款也许还没那么快到账,更换的房子又要交押金交租金。而第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到下个月才能发,并且第一个月的工资也是最少的。
在新员工经济捉襟见肘的时候,公司可考虑给与新进员工一笔借款,就算是预支工资,以缓解新员工当前的经济困难。当然了,这更多是对新员工的体谅和信任。
三、问题预告
没有完美的公司,新员工来公司后,必然会面临各类外部或是内部的问题,对新员工的工作热情多少会有些打击。为了防患于未然,公司可将当前内外部的问题整理清楚,并在客观角度做原因分析,主动告知新员工,让新员工有所知晓,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降低问题出现时对员工的心理冲击。
四、第一个月只考核学习成绩
新员工的考核,常规模式是直接考核工作成果,或是当成实习生,不做考核。这不考核就没导向没动力,若直接考核工作成果,其实也不对,毕竟刚来,情况还不熟悉,很难出成果。
客观地来说,新员工刚来,首先是学习,那就先考核这个学习成绩,相关知识点、业务流程、技术要点、执行方法等等,是否已经知晓或熟练掌握,再通过模拟测试评估实际操作执行情况。只要学习到位,照样可以拿到考核奖金。
五、上下班时间各宽松一小时
新员工刚来公司上班,路线不熟,对公司的运营节奏还不熟悉,有些还要涉及到与前任公司的事务处理,或是家庭事务的协调。可考虑给新员工在第一月上下班各宽松一小时,即是可以迟到及早退一小时,给新员工留出缓冲和适应时间段。
当然了,这里还可观察该员工的实际遵守情况。若是明知可以迟到早退一小时,但仍然按照公司标准工作时间上下班的,说明纪律性较强,对自我要求较高,基础不错,今后可作为重点来培养。
六、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这个词说了几十年,但认真落地的公司就没几个。因为老板觉得这个很虚,没啥用。
从员工角度来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创业也好,工作也好,都要有个发展有个奔头,有未来,才有希望。不然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若是公司不提规划的事,或只是含糊地说“好好干,以后机会很多”,这明显就是敷衍。
其实,职业规划也就是一张纸的事,把员工未来的发展取向及推进结构做个标注而已。一张表格、一个小时的沟通标注时间,对公司来说没什么大成本,但对新员工来说,这是帮自己梳理发展思路,清晰了具体的发展路径,对自己的成长有个明确的方向和标尺,说明公司是对员工负责任的,不像其他公司只要求员工埋头干活。
七、单独谈话
老板再忙,都要抽时间与新员工做一次单独谈话,问问工作感受,聊聊未来发展取向,对公司当前的问题也做些客观地解释说明,一方面体现出对新员工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从感性角度再次介绍公司情况。
八、简单的硬件设置
新员工刚上班一周内,有些简单的硬件配套就要到位了。例如配发的私人物品柜(尤其是没有固定办公席位的外勤类员工)、在组织架构图上把新员工的卡片加进去、在人事部给新员工单独增设一个文件档案盒、内部通讯录增加名字等等,从侧面提升一点员工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