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当如香槟酒

2008-06-20 15:14 来源 :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Blog 作者 : 紫木樨

  像很多名菜的典故一样,被视为奢侈品的香槟也是来自par hazard的妙手偶得:晏婴所描述的南橘北枳,在犹如林黛玉般娇嫩的葡萄身上则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是Pinot noir 和Chardonnay,在香槟地区的相对贫瘠的土壤和并不长的年日照时间的孕育下,所含糖分远远达不到12.5%酒精度的标准,于是香槟之父Pierre Pérignon神父在一次给白葡萄酒的加糖过程中偶然加入了少量的酵母,开瓶时发现酒中产生了很多细微的气泡,给予了一种异于普通白葡萄酒的极为清爽的口感,这便是日后我们津津乐道的香槟了,这一偶然的化腐朽为神奇之举,不可不说是伟大。

  可是我们津津乐道的或许仅仅是开瓶时如礼炮般“砰”的一声脆响——自然香槟成为了“庆祝”和“胜利”的代名词——一如阿芙乐尔号的第一声炮响,高举香槟杯面上洋溢着喜悦笑容的人们,却可否知道这“砰”的一声中包含了多少近似于苛刻的工艺?

  一瓶香槟要经历三次发酵:两次酒精发酵,一次苹果酸-乳酸发酵,第二次酒精发酵,即我们说的起泡发酵阶段,要将第一次酒精发酵和苹果酸-乳酸发酵后的半成品加入糖和酵母,灌装在特制的香槟耐压瓶中,压上类似于啤酒瓶的瓶盖,然后静置在温度10摄氏度,湿度90%的地窖中。这个漫长的过程少则15个月,多则长达三年,当发酵即将完成时要以很快的速度转动瓶身,为了将多余的酵母聚集在瓶底而避免使其扬起而重新使酒变混浊,然后要将瓶身倒置,让所有的沉淀聚集在瓶盖上,以至于不大力摇晃瓶身沉淀都不会扬起;最后要经过最严苛的一道工艺——除渣,传统的方法是将瓶口冻结而去除沉淀,如今更多的是采用特殊的机器将瓶盖打开,利用气体喷出的压力将沉淀和瓶盖一同喷出,加入甜酒浆后压上软木塞和固定铁丝。可见,一瓶口感清爽,细腻的香槟是如何来之不易!相比之下,连波尔多的225升橡木桶陈年过程以及鸡蛋清澄清法都略嫌偷工减料,更不用提那些普及餐酒始终在动辄十几吨的不锈钢酒罐中酿造——便是那粗蠢之物罢了。

  做人当如香槟酒。人之初,无异于类似Chardonnay和Pinot noir这些最普通的葡萄,既不如Gewurstraminer一样色彩鲜艳,也不像Muscat一般清香扑鼻,更有甚者,像香槟地区出产的Chardonnay和Pinot noir,平庸得近乎鲁钝。何为之?答,三次发酵,偷工减料不得。第三次发酵尤甚:有道是酒在瓶中泣(汽),瓶外暗无天日,瓶内不堪重压;三起三落后,尝尽人情冷暖,酸甜苦辣,静静沉淀以后,原本平庸的人在蜕变中居然开发出了被隐藏已久的潜力,出落得成熟大方,最后“砰”的一声,便是那成功时台下经久不息的镁光灯和掌声,这是对最终成功的肯定与嘉奖,最后气泡在酒面上欢快地翩翩起舞,只闻饮者道:“真是一瓶不错的香槟呢!”呜呼,世俗人唯务于成功者的光鲜外表,何尝知道成功的背后是他们无法承受的蜕变的痛苦?罢,成功者,冷暖自知。

  还记得上次促销的时候,一位爱尔兰客人把我拉过去问Canard Duchêne香槟的价钱,当他知道这一瓶750毫升的香槟居然值25欧元的时候,他惊讶的说:“Oh, my god! This is too expensive!”

  当时还不太懂香槟的我貌似很懂行的回答他:“You know, sir, this is a bottle of champagne.”

  我无意中说出了这么有玄机的一句话,现在想想,还真是意味深长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