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著名作曲家李名方老先生来说,酒如挚友,也是灵感的源泉。李老先生与酒的结缘,要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来到北京工作算起。当年的李名方年仅19岁,意气风发,身为上海广播乐团歌唱演员的他,因为乐团建制改为中央广播乐团,随团调到北京,开始了北国的新生活。当时的团友们都住在北京西四平安里一带,北京那满大街的酒旗,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各种各样的颜色,一个圆圈中间一个大大的酒字,就像古代的酒旗。”
至今难忘的醉酒初体验
第一次喝啤酒,是和同事们在北海的仿膳饭店门口的门市部,一个同事对他说:“你看这啤酒上印的英文
DRINK,就是饮料的意思,这玩意在外国就是饮料。”而李名方便真的把啤酒当成了饮料,第一次就喝了两杯,结果头晕眼花,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醉酒的感觉。同事看他不胜酒力,笑哈哈地扶着他上了游览北海的船。在北海的碧波上,同事们划着船,他醉意微醺。北海上的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脸庞,身体思想都跟着船儿轻轻摇晃,那种半梦半醒的感觉,至今令他难忘。
曾经把酒当歌的日子
一年之后,李名方喝啤酒的本事大有长进,从两杯就醉到后来能一次喝一瓶、一升,发展到最高纪录是一个人喝两升。他回忆说,当时在北京喝啤酒太风行了,每到夏天,他和同事们一演出完,就在街边买一升啤酒消磨时光。一升是4杯,再点几碗云吞、一碟馅饼,然后一升接着一升地喝。到了大冬天,北京的一大特色是啤酒可以烫热喝,下酒菜是马肉、驴肉、冻鸡,都是冷切的,在冰天雪地里吃冻肉、喝热啤酒,真是非常有特色。
后来,李名方转到团里的创作组开始从事作曲事业。创作是非常个性化的工作,他很享受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发挥。但在当时的大风气下,提倡集体创作,一个任务来了,就是不断讨论、上班,也让追求自由发挥的他十分头痛,觉得备受束缚。不过他很快又有了新的法子,每到一个创作任务下达,他就召集组里的几个同事一起来到小饭店,点上两升啤酒,叫点小菜。经常是女同志喝半升,男同事喝一升半,大家酒足饭饱之际,他就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大家都回去休息吧,我回去好好酝酿酝酿。然后自己回到家中,集中精神,两三个小时之内完成任务,效率极高。
“那时一升啤酒3~4元,8毛一杯。我经常在刊物发表作品,有稿酬,所以请请客还是很容易的。”李名方回忆当时啤酒的风味,觉得并不亚于现在的生啤,“那时候的啤酒是机器压出来的,好喝,叫鲜啤。”
从啤酒、白酒到保健酒
这样潇洒的日子随着社会的动荡而发生了改变,进入上世纪60~70年代,很多刊物都停掉了,稿费也没有了,李名方和团里的许多干部一起被下放到各地,他来到广东。从那个时候开始,李名方开始改喝低档白酒,这时候喝酒的心情,有点借酒消愁的感觉,那时候广东的散装米酒8毛一斤,“当时能喝上玉冰烧、长乐烧就是很高的享受了。”
这样的日子熬到了改革开放,终于熬到了头。随着生活的改善,李老先生慢慢接触到茅台、五粮液、水井坊等高档酒,不仅家中常备,平时他还会喝一些高档的保健酒。到了新世纪,他喝酒更以品味、健康为宗旨,以葡萄酒、低度补酒、黄酒为主。他说,酒在人生当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好朋友,能够启发灵感,让心情愉悦,还能增进朋友间的友情。杯酒人生,不过如此。来源信息时报)
北京盛世庄园 www.sszyjy.com